□记者 陈颖婷 夏天 陈友敏
本报讯 医学领域中外院士、学术专家、体外诊断龙头企业高管汇聚的会议将碰撞出怎样的专业火花?昨天由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与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实验医学高峰论坛暨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上海)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新冠的分子检测”“医疗机器人的挑战和机遇”等课题引发了关注。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体外诊断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有关数据预计,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体外诊断产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881.5亿元人民币。国际实验医学高峰论坛暨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聚焦体外诊断行业新机遇和新挑战,致力于推动实验医学研究进步,助力体外诊断产业健康发展。
作为第五届进博会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此次大会邀请了包括金力、王红阳、谭蔚泓、葛均波、黄荷凤、杨正林、樊春海、顾宁、汤一苇、杨广中等院士,王成彬、王传新、卢洪州、郝晓柯、胡晓波、王学锋、沈立松等多名中外院士、国内外实验医学领域著名专家、龙头企业高管共同参与,围绕“新冠的分子检测”“人脸识别式疾病诊断和靶向治疗”“基因嵌合与出生缺陷”“医疗机器人的挑战和机遇”等实验医学及体外诊断领域的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搭建进博会参展商与业内专家学者、国内龙头企业等专业观众的沟通桥梁,打造政、产、学、研、医等多方参与的高端对话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正林在做“新冠的分子检测”的论述时表示,病毒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变,现在针对新冠病毒,最大问题就是它的变异,这些变异会导致我们在检测治疗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作为一个典型的传染性疾病,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阻断,第一要发现传染源,第二要了解传播途径做好隔离,第三要保护易感人群。“现在我们比较有用的方法是疫苗,虽然新冠疫苗对避免感染的作用有限,但对保护重症避免死亡是非常有效的。”杨正林院士指出,新冠疫情3年,全球感染新冠相关的死亡病例有600多万,死亡率接近1%,所以对于新冠病毒更要重视其重症和死亡问题。如何发现易成为重症危重症的患者非常关键。“虽然我们知道新冠重症与年龄有关,年龄大的人,衰竭的人容易重症死亡,或者说有基础疾病的人容易重症和死亡,但是并不是全部的重症都是这样的人群。因此我们要在新冠发病初期就找到这些易成重症的人群。杨正林院士在研究中发现,此类患者的五个信号通路显著富集,尤其是I型干扰素信号作用典型。杨正林院士希望对于新冠的分子检测研究能成为破解新冠病毒死亡的“钥匙”。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