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从日常安检、押解到维护庭审秩序,从处理应急突发状况到协助查封、腾退、司法拘留等执行工作……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有这样一支司法警察队伍,法庭内外,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是司法公正的“护卫队”,刚正不阿是他们的鲜明底色;他们也是人民群众信赖的“勤务兵”,刚柔相济尽显温情与担当。而忠诚履职尽责、司法为民的背后,是每一位司法警察对法治的信仰、对初心的坚守和对职业的挚爱。
一身警服,一份责任,满腔热忱。自上海法院“司法警察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静安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秉持“贴心、暖心、知心”服务理念,坚持不懈地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切入点、着力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奋力书写“司法为民”的答卷。
做好事的“贴心人”
牢固树立靠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努力为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便利便捷,是每一位法警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2年10月上旬,静安法院康定路分部,一位面露焦急的老人正在院内徘徊,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见状,正在执勤的法警沈佳辉当即判断老人可能遇到了难处,便主动上前询问情况。了解后得知,老人已经94岁高龄,此次来院希望得到信访接待,但并未提前预约,也不知悉现场预约的流程。
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诉求迫切等特殊情况,本着“让当事人少跑腿”的想法,沈佳辉帮助老人办理了相关登记手续,并主动联系了业务部门沟通情况。随后,法官立即从武宁南路办公点赶来,开展接待工作,沈佳辉及安保人员则全程陪同老人,确保不发生意外。
“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谢谢你们的帮忙!”临走时,老人紧紧握住法官和沈佳辉的手表示感谢。“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每当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时候,沈佳辉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办实事的“暖心人”
与群众再近一点,为群众多想一点,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司法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9月,一位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独自来到静安法院分部办理业务。因办事心切,老人的情绪较为激动,加之天气炎热,忽然感觉眼前一片空白,晕倒在了法庭门口。法警潘俊闻讯后,立刻赶往老人晕倒的地点。此时,老人已经恢复清醒。
在仔细观察老人并无大碍后,潘俊缓缓将老人搀扶入座,一边递上饮用水,一边了解老人的基本诉求,并耐心温和地安抚老人情绪,向其释法明理。在老人逐渐恢复平静后,潘俊根据实际情况,联系了办理该老人案件的承办法官。
老人办完业务满意地离开法院之际,潘俊一路搀扶着老人慢慢走出院门,直至路口。在明确老人知晓自己的回家路线,并且不需要陪同后,潘俊目送老人离去,才安心回到了岗位。
解难事的“知心人”
面对突发状况,是否具有较强的反应力、协同力、处置力和执行力,成为考验法警执法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的关键。
8月下旬,在静安法院总部门口,一部分来访人要求进入法院。此时,经验丰富的法警薛巍第一时间上前询问情况,并加强预警稳控。
在薛巍看来,“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是处置此类突发事件的关键点之一,宜疏不宜堵。而把当事人诉求搞清楚、努力疏导当事人的情绪,才能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于是,薛巍迅速通过对讲机将情况上报,并积极与承办法官取得联系,与同事们一同安抚来访人的激动情绪,耐心疏解劝导,认真倾听来访人的诉求。随后薛巍根据统一部署,安排来访人代表入院与法官交谈沟通。
最终,来访人的情绪渐渐平稳,诉求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薛巍及同事以真诚坦率的沟通与规范严谨的执法,既保障了来访人的诉讼权利,也为审判执行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警务保障,用实际行动维护司法权威。
新征程上,静安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全面准确把握司法警务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加快推进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司法为民新篇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