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周末看点

网上一言不和16岁少年纠集他人打架斗殴

崇明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 帮助涉罪未成人重新回归社会

本文字数:1519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法治报通讯员  高松

因与网友发生争执,就各自纠集了两拨人到江边打架斗殴,这是发生在崇明区一名未成年人身上的案件。

为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检察院未检检察官在综合考量后决定对此案召开附条件不起诉案件不公开听证会,通过引导涉罪未成年人从案件中感受、思考、认知,给予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起涉未成年人的打架斗殴案

小凯16岁生日那天,在网上和他人发生争吵,两人约定各自带人到江边打架解决纠纷。就这样,小凯纠结了几名朋友“赴约”,直到有人喊报警,他们才散去。几天后,小凯接到了警察打来的电话,便在父亲的陪同下到派出所交代了斗殴的事实。

“第一次见小凯是他来检察院接受讯问,他随意穿了双拖鞋,全程嬉皮笑脸,坐着的时候也摇摇晃晃。我告诉他,这是刑事案件,虽然现在取保候审了,也应当严肃对待,案件还在审查起诉阶段,认罪悔罪态度非常重要。”承办该案的未检检察官陈莉回忆道。

那天,陈莉对小凯做了社会调查,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开展了心理测评,也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与他的父亲进行了交流,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个人去了离家很远的学校,从那时候开始,他变得不太爱学习,上了高中以后,孩子认识了很多高年级的同学,学会了吸烟、喝酒,甚至还有夜不归宿的情况。你和他母亲分开多年,孩子主要由你抚养,你应当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在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及时制止。在孩子的教育和监管上,作为父亲,你有很大的责任。”陈莉对小凯的父亲说。

“我给孩子报了名,让他重新上学”

不久,承办检察官驱车来到了小凯所在的社区,委托当地的社工对小凯开展审查起诉阶段的观护帮教,并再次对小凯进行了教育谈话。那天,小凯的父亲从包里拿出一张入学通知书,说他给小凯报名重新上学。

此前,小凯高中二年级退学后,外出打工,辗转去了数个地点,干过餐厅服务员、做过烧烤,但时间都不长。这次打架斗殴的一大原因,也是文化程度不够、法治意识不强。所以在听说小凯即将重新回到学校后,检察官们也替他感到高兴。

在给小凯做认罪认罚具结那天,小凯的态度已经有了变化,较之最初的吊儿郎当,他变得成熟多了。此后,崇明区检察院就该案召开了不公开听证会,承办检察官介绍了小凯的案子,听取了与会人员对于案件处理的意见,公安侦查人员、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纷纷对小凯进行了教育。

会上,崇明区检察院向小凯父亲宣读了督促监护令,要求他切实履行监管职责,预防孩子今后再发生违法犯罪的事情。

同时,陈莉反复告诫小凯,今后不要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了,“你已经为自己的冲动行为付出了代价,虽然检察机关决定给你一次机会,对你作出附条件不起诉,但如果在考察期内不遵守相关的规定,还是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记者获悉,附条件不起诉是未成年人检察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体现了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涉罪案件过程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原则,有利于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陈莉告诉记者,不是所有的未成年人涉罪案件都可以适用这一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二条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我们也希望借此告诉小凯要珍惜这次机会,人生的路很长,要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才不会对以后的人生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办理未成年人涉罪案件过程中,不是一味追求“轻刑化”。惩罚或许是手段,但挽救一定是目的。引导涉罪未成年人从案件中感受、思考、认知,才能帮助他们找到未来的路、看到前方的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看点 B02网上一言不和16岁少年纠集他人打架斗殴 2022-11-18 2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