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人生际遇风云变幻,上海市周浦监狱服刑人员李兴龙(化名)的境遇就体现了人生的变幻无常。正如参天大树可能被无情的风雨直接掀翻在地,曾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男子汉,也会因病痛与婚变而一蹶不振。
人在面对超乎心理承受能力和预期的外部压力和打击的状况下,容易产生极端的念头,尤其是长时间存在身体病痛的折磨之后。这在老病残服刑人员群体中,并不少见。如何让他们通过服刑改造反思悔悟、向善新生,而不是做出极端之事?周浦监狱的民警是这样做的……
一场祸事,一个念头
服刑那年五十岁出头的李兴龙曾经是传统意义上的“男子汉”,身材高大、壮实,性格直爽开朗,儿女双全,夫妻和睦。他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搞运输,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
作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山东汉子,硬要说他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嗜酒。这也引发了他后来的人生悲剧。作为一名有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李兴龙却醉酒驾车,导致意外发生,一死多伤。在赔上了半生的积蓄之后,他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十个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常年的驾驶生涯使得李兴龙患上了较为严重的腰间盘突出,而车祸导致的外伤让旧疾进一步恶化。李兴龙以往挺拔的身姿逐渐佝偻,甚至因此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为服刑和伤病,李兴龙的脾气愈发暴躁、性格从开朗变得孤僻,直接导致身边人对他逐渐排斥疏远,这一点在他的亲情电话和接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几乎每次和家人打亲情电话,都会发生争吵。于是,原本基本每个月都要赶上上千里路来接见他的妻子慢慢来得少了,亲情电话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最终,亲情电话和亲情会见在他的服刑生活中消失了。
在李兴龙刑期刚过半的某天清晨,许久没有收到信件的他收到了一封挂号信,是他妻子寄来的,里面还有一份离婚协议书。这一天距离他获得批准可以全天卧床休息正好满两个月。事后和他同监组的服刑人员回忆说,这个一米八几的山东汉子,手捧着信和离婚协议书瘫坐了半晌。当日后半夜,有人夜起时,在房间里听到了闷闷的哭声……
此后一段时间里,原本就因为病痛变得阴郁的李兴龙更沉默寡言,常常面无表情地静静呆坐。他有时会在房间里人比较少的时候拿出纸笔写写画画,事后又会把这些东西撕得粉粹,用废纸包上,塞到垃圾桶的最底下。那时的他心如死灰,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一番谈话,一场嚎哭
“李兴龙的一举一动,早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从他的会见通信减少,以及病情恶化开始,我们就开始特别关注他了。”当时李兴龙的主管民警于汇回忆道。
在李兴龙服刑改造之初,通过对他病历和档案的研读,民警对李兴龙的状况已经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将他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因为李兴龙的疾病,多次送他就诊。李兴龙对此是心存感激的,他曾多次在周记中表达过对于汇的感激。
随着李兴龙病情的加重,他越发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会在会见和亲情电话中把压抑的情绪和怒气向妻子肆意发泄。这一点,民警发现后做过多次提醒甚至批评,但是李兴龙没当回事,直到收到了妻子的离婚协议书。
“我感觉家毁了,天塌了,人生一下没指望了。”李兴龙印象最深刻的是信里面妻子那一句“你真不是一个男人”,这句话摧垮了李兴龙残留的自尊,他想不通,偷偷写了遗书,撕了写,写了撕,内心陷入了挣扎。
李兴龙认为自己做得很隐秘,其实民警已经掌握了他的状况。
“他和妻子关系的恶化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从中进行了教育引导并持续对他重点关注,尤其是他收到离婚协议书之后。”于汇回忆。发现李兴龙的异常举动和被撕碎的遗书之后,于汇主动找李兴龙进行谈话教育。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最初李兴龙的一言不发,随着于汇的教育引导,到最后,李兴龙嚎啕大哭。
“哭了之后,我感觉人好多了。”李兴龙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不好意思,“其实警官和我谈了很多,我记得最深的一句是‘你是个男子汉,自暴自弃,不像样’,我是个男人,寻死觅活的,确实不像话。”经过于汇的谈话教育,李兴龙表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一个方案,一个“新人”
“人在面对超乎心理承受能力和预期的外部压力和打击的状况下,容易产生极端的念头,尤其是长时间存在身体病痛的折磨之后。这在老病残服刑人员群体中,并不少见。”于汇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类似李兴龙这样的情况,“虽然通过及时干预,能够暂时化解服刑人员的极端念头,但及时介入干预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有后续工作。作为周浦监狱专门关押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监区,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有专门的应对方案。”
针对李兴龙的情况,监区制定了“三帮一助”的方案计划。“三帮”即生活、诊疗、思想上进行帮扶,帮服刑人员解决现实和思想上的问题;“一助”即通过家庭关系缓和助力服刑人员改善心态,放弃错误念头,积极改造。
对于李兴龙,民警决定首先在生活上帮一把。通过日常的关注,让李兴龙在服刑中感觉到他人的善意,与人交流多了,李兴龙的人际关系逐步得以改善,人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开朗。
其次,在诊疗上帮一把。于汇一如既往地关心李兴龙的病情,将他的情况在监区分析会上作了重点分析研判。监区长倪永兴非常重视这一情况,积极联系监狱医务所,医务所的医生对李兴龙的病情进行了详细的答疑解惑,并依照病情需要,带他去监狱总医院进一步诊疗。这一系列举措让李兴龙对自己病情有了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听了医生对我病情的分析,我才知道我的病其实是能治疗和缓解的,我之前是自己吓自己。”此后李兴龙放下了心理包袱,主动进行康复训练。慢慢地,他卧床时间少了,到后来自己走动也没有问题,基本生活可以自理。
再次,在思想上帮一把。于汇对李兴龙开始各种形式的谈心谈话和思想引导,让他把心里的困惑与苦闷讲出来,讲出自己所关注和希望的。一句两句的只言片语也好,一时半刻的长篇大论也罢,只要是能让李兴龙自己多讲,民警总是能做好聆听者和引导者。消极情绪在交流中化解消散,同时消失的还有李兴龙的极端念头。
最后,通过家庭支持进行助力。李兴龙和妻子有一双儿女,均已成年。从他们的联系情况来看,民警发现李兴龙的家庭关系其实并非如他觉得的那么融洽。李兴龙有着比较强的大男子主义思想,缺乏对妻子儿女的关心和理解。他常年在外运货,和妻子儿女也缺乏沟通交流。入狱前,李兴龙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但是经过缴纳赔偿款和罚金,家庭积蓄已经被掏空,家庭举债颇多。妻儿的经济压力很大,他还不知体恤。所以,他的妻子提出离婚总的来说是情理之中的。
于汇在教育谈话中对李兴龙的思想进行了剖析,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指出只有他真心悔过才有争取得到家人谅解的可能。李兴龙在民警的引导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于警官让我写信给我老婆道歉,我在信里面也表示接受我爱人的选择。我还给我儿子打了电话,承认了自己的错,让他帮我劝劝他妈。最后我老婆说给我个机会,让我好好改造,回头看我表现。”李兴龙笑着表示,“敢于承认错误,才是真的男子汉,我觉得警官说的对。”
家人的谅解,让李兴龙对未来有了期待,对待日常的改造和自身病情的态度也更为积极。在刑满释放回归社会的那一天,曾经一度无法站立卧床的他是自己走出了监狱大门,走到他的妻子儿子身边的。从前那个男子汉,又重新站起来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