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治故事

莫名“被法人”还要缴税?检察机关助力证明“我”不是我

本文字数:1353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法治报通讯员  杨莹莹

“我从来没去过上海、山东,怎么就突然有了好几家公司呢?”广东的袁先生想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法人”了,不仅在上海、济南先后“拥有”了7家公司,还要缴纳多笔税款。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接到袁先生的求助后能动履职,将行政争议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成功化解“潜在之诉”。

莫名成了7家公司的“老板”

“您好,您作为股东的物业公司近期需要缴税。”2021年8月16日,一通来自税务部门的电话彻底搅乱了袁先生的生活。“可是我根本没注册过公司啊!”感到万分诧异的袁先生赶紧下载了“企查查”了解详情。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2021年5月,有人冒用袁先生的身份信息,通过网络电子登记的方式先后在上海和济南注册了7家公司,袁先生由此成为这几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

袁先生身在广东,平时主要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对于自己莫名成了外地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他除了惊讶,更多的是担忧和害怕,他担心“被老赖”“被犯罪”。忧心忡忡的袁先生走上维权之路,他先联系税务机关反映情况,在多番沟通解释之后,税务机关同意暂缓税收缴纳。但要想跟这些公司“解绑”,却不容易……

关口前移,化解“潜在之诉”

2021年8月26日,袁先生从广东赶到上海,向当地市场监管局反映被他人冒用身份开办公司的情况,并提出撤销名下上海2家公司注册登记的申请。但根据当时的证据,袁先生的申请并不满足受理条件。当天,袁先生又来到公安机关报案。

第二天,袁先生想起曾看到检察机关参与化解行政争议的报道,于是离开上海之前又来到闵行区检察院求助。

闵行区检察院收到线索后立即进行集中研判。“我们认为该案是‘潜在之诉’的行政争议案件。”承办检察官决定将行政争议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并从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角度开展工作。

此后一个月,检察官多次联系袁先生跟进事情的进展情况。在了解到袁先生提出的撤销申请还未得到受理,报警也没有反馈结果后,闵行检察院正式启动办案程序,展开调查工作。

强化穿透式监督,促成争议化解

由于该案专业性强,所涉行政法规多,在审查案件期间,检察官仔细翻阅了相关行政法规,多次前往市场监管和公安部门调取相关材料。为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检察官向社保中心查询袁先生的社保情况,发现他在上海并没有社保缴纳的记录。另外,检察官还前往实地核查涉案公司场所,发现该公司的经营场所竟是无人办公的废弃厂房。

之后,检察官还从核实人脸识别影像的方向着手调查。2021年9月29日,检察官前往上海市数字认证中心,调取了相关人脸识别影像资料。在进行初步比对后,委托上海市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声像资料鉴定,并得出前去注册公司的申请人与袁先生并非同一人的鉴定结论。综合以上调查核实的证据,检察官判断确实存在他人冒用袁先生身份设立公司的情况。

在查清案件事实情况后,承办检察官主动联系市场监管局相关职能部门,告知调查核实情况并提供相关证据,开展案件会商。检察机关的调查结果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认可,在受理袁先生的撤销申请后,进一步开展了调查。最终,市场监管部门于2022年6月27日决定撤销袁先生名下2家公司设立登记的行政许可。

涉及的行政争议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袁先生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能放下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故事 B03莫名“被法人”还要缴税?检察机关助力证明“我”不是我 2022-11-25 2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