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青咖色的砖木沿街建筑,西式的山花点缀,日式木格窗,红瓦坡顶,1920年代的中式橱窗,在四川北路山阴路的这一隅,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却又与整个街区融为一体。11月26日上午,“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上海虹口重新对外开放。这栋承载着大先生诸多故事、见证了鲁迅先生晚年许多重要活动,连接着革命者与国际进步人士的场所,已经在此矗立了近一个世纪,如今又以全新面貌出发。
1927年3月,鲁迅先生在广州与陈延年会见,4月在黄埔军校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时代的文学》演讲,好似是对他前半生文学家身份的思考。9月,他离开广州来到上海。那时的鲁迅意兴阑珊,从他的日记看,仿佛并不曾想在上海久居。可是,上海这座流淌着红色血脉的城市,却留住了鲁迅,他一待就是十年,直至去世。他去世前一个月,在虹口大陆新村的寓所里写下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那时他已病魔缠身,却依然充满着对人民疾苦的关怀。鲁迅先生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经历了近一年的规划、设计、修缮,全新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终于正式与市民读者见面。作为重要的市级历保和文保建筑,书局坐落于山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由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后修缮改造而成,共上下三层,将原来仅100余平米的内山书店,扩展为800余平米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内山书店旧址所在的新式里弄建成于1924年,再过两年就将迈入百岁大关。内山书店是鲁迅于1927年定居上海后光顾最多的书店,在动荡的岁月中,鲁迅先生在此买书、收转信件、会客和避难等。鲁迅在内山书店的种种活动促成了他与内山完造极为深厚的友谊,也赋予了这栋建筑乃至整个虹口不可替代的意义。经过多方反复斟酌,“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得以正式命名。内山书店与多伦路景云里相距500米,曾相融形成了上世纪二十世纪上海一时无两的文化景观,吸引过许多左翼文人聚集于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成为1927书局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结合书局本身所具备的丰富故事性和文化要素,“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原址区域深度还原历史原貌和延伸历史脉络,以鲁迅的创作脉络和社会文化活动为核心,全方位陈列展示鲁迅相关作品,用书籍为读者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鲁迅。
同时,整个书局筹备过程以年轻化团队为主力军,在图书选品、文创产品开发和品牌传播策划等方面群策群力,打造经典与创新相结合的产品结构和品牌形象。书局在选书上的精益求精,除了拥有珍稀版本的鲁迅相关著作等精选图书和主题文创产品外,还重点引进和推荐日本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文化、上海题材的优秀原版书籍,将鲁迅与内山的友谊通过当代出版物的交流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国际交流、国际传播的新阵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