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考试培训“包过”收割“智商税”

本文字数:1153

□吴学安

“只需提供本人照片并缴纳报名费无需本人到场即可办理驾驶证全程包过,绝对保真!”曹先生担心自己年纪大了难以通过驾驶证考试,便想走一走捷径,没多想就把“报考费”转给了对方。过了一段时间后,对方发来一张驾驶证的截图上面显示了曹先生的名字,并称驾驶证到时候会给曹先生。然而过了没多久对方却以新政策规定把驾照从外地转来需要办理手续为由骗取了曹先生两笔“手续费”,接着又编造借口称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向曹先生索要更多钱款。(12月4日中国网)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职业让不少劳动者“心动”,希望学习相关技能“持证上岗”然而,由于新职业尚缺乏统一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培训机构利用劳动者希望“一证傍身”的心理“乘虚而入”,不仅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证书含金量也难以辨别。

随着考试培训市场蛋糕急剧扩大,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盯上各种考试培训的“商机”,利用考生及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以“助考”“包过”“改分”等为名大肆行骗,不仅让众多考生上当受骗遭受损失,还严重影响了正常考试培训秩序。

身处互联时代,各种网络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不乏一些无资质的培训机构,同时也出现了夸大培训作用、夸大证书含金量以及借培训行骗的乱象。多位参加过各类网络培训的受访者称,一些网络培训机构打着培训的旗号,收取学员培训费后卷款跑路,还有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广告宣传严重不符,甚至利用培训合同诱导学员陷入骗局,不断套取学员费用。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考试考的是诚信、拼的是实力,从来就没有轻轻松松的成功。所谓的“助考”“包过”“改分”,大多是不法分子设下的骗局。而在培训协议中与消费者签订的“包过”条款,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属于典型的虚假宣传,是一种诱导消费者消费的行为。

面对考试培训市场上存在的乱象,有关部门应及时“亮剑”,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专业技术类培训机构管理办法,在行业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培训机构分级评估,支持优质培训机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重点整治举办注册消防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等24类职业资格培训的社会机构,明确了培训基本规范的“负面清单”,包括发布虚假广告、夸大培训效果等。

此前,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针对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去年3月持续至去年年底。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考生:要警惕个别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不存在所谓“官方授权培训机构”“官方指定培训机构”,千万不要听信“考试包过”“不过退费”等营销宣传,以免上当受骗。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时,千万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承诺,要注意培训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切不可急于求成,让所谓的“包过”蒙住双眼,步入不良商家设下的陷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考试培训“包过”收割“智商税” 2022-12-06 2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