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拒“入耳赃”

本文字数:657

□凡  夫

清代史学家、诗人赵翼曾任广西镇安知府,颇有政绩,当地百姓为其立了生祠,足见其勤政清廉。近读他的《入耳赃》诗:“元礼门高万仞冈,肯教代作嫁衣裳。四知金到虽麾去,已是人间入耳赃。”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入耳赃”出典于明人姜南的《瓠里子笔记》:按察副使孙薪素以清正廉洁著称。一次,一个熟人乞求他向某地方官说情办事,并许诺事成后重金回报。孙薪听后,“斥之去,谓此言闻于我,即是入耳赃也。”孙薪对图谋行贿者不止是“斥之”,而且将其私托求情、重金回报的话语视为“入耳赃”。

赵翼将“四知金”与“入耳赃”联系起来,很有深意焉!“四知金”即是明代名臣杨震拒收夜金,留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知”的名言。杨震“金到虽麾(意“挥”)去”,但不及孙薪拒绝“入耳赃”。后者的洁身自好胜于杨震一筹:连别人说情的话都容不得听,听了犹如从耳朵里接受了对方所贿赃物一般羞愧、耻辱。如此自律弥足珍贵!

面对形式各异的“赃”,从“入耳”到“伸手”自然有一个过程。现实生活中,大凡贪官大多是先以“入耳”而陡然犹豫、浑然默许,再经过半推半就,最终欣然“伸手”,且纵然放肆,陷入泥淖而不可自拔。看来,为官者拒腐还得先从拒“入耳赃”做起。

在“无人之态”之时,拒“入耳赃”,靠的是慎独。慎独的关键是要有高度的自律,绝不做有悖党性原则、道德规范的事。古贤云:“苟知其理以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入耳赃”拒不“入耳”,任何向道德防线发动的“进攻战”都将败北,而为官者则能一身正气走四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拒“入耳赃” 2022-12-12 2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