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让爱心唤起爱心

本文字数:1384

□李秋生

据报载:尚先生不小心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手机,又发短信表示,自己愿意出2000元“买”回自己的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就转身离去了。

当晚,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向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或许是很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读罢这个生活中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

动人春色不须多。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用爱心唤起爱心,证明了爱心的力量。联想到当今社会,不少人多有感叹,说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人的精神素质下降了,“雷锋叔叔不在了”。但事实证明,现实并非如此不堪,人们的内心深处从不缺乏爱的火苗,需要有人去激发它,引燃它。

这位年轻人的转变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他能学榜样,见行动,说明他的血还是热的。

但我还是想到,让爱心复苏回归,要有“从我做起”的自觉。如果人们都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角”,转变风气人人有责,与其感叹,不如行动,不能等着别人来感动自己,要像尚先生那样做爱心的发起人,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为各级领导,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发现和大力弘扬爱心人物,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官方网站以及各种社交平台作用,让他们的感人事迹和精神风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从而引领带动社会前进。

古人云:“衣食足,知荣辱”。这是讲物质基础的重要,如果人的文化素质提升了,人的荣辱感恐怕要几何级数增长。所以,全面提升公民文化素质,让爱心弥漫社会,应是当务之急。

梁启超先生早年指出:“少年强,则国强”。一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寄希望于青少年一代,他们最有朝气,最有活力,把“有善意,有爱心”写进大学、中小学教科书,让校园学子得到爱的陶冶和浸润,心甘情愿地做爱心的接力者和传承人。

就在我写这篇短文之时,传媒又送来信息:近日傍晚,四川成都成华区玉双路与望平街交叉路口,一男子在街头欲持刀伤人。执勤辅警发现了,勇敢地走上前去制止,在制止过程中,这位辅警被刀划伤了!在这危急时刻,下班回家的安装工、路过的生意人、送餐的外卖小哥等六人,一起冲上去制服了歹徒,而且他们见义勇为不留名。同时又闻,浙江义乌疫情无情人有情,仅三个月,义乌市慈善总会就收到本地及全国捐赠1594万元,其中盐城深塘村92岁黄奶奶,一人捐赠100万元。江苏盐城市公交公司驾驶员孙伟在驾驶公交车途中,突然发现有老人骑电动车摔倒受伤,他不避“忌讳”,毫不犹豫停车抢救受伤老人,并随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直到急救车和伤者家属到达后才离开现场。

这些更使我增添了信心。革命初创时期,伟人毛泽东曾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革命战争如此,人的精神面貌改变,当亦是如此!

在很多老百姓眼里,幸福指数不仅仅是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现代超市、美丽小区,还包括世道人心,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我相信,只要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那样,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丢失物品有人还、孩子迷路有人送、老人跌倒有人扶的美好景象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伴随我们左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让爱心唤起爱心 2022-12-19 2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