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让“养老保险”解决电梯维保“痛点”

本文字数:1079

资料图片

□戴先任

随着电梯的频繁使用和运行时长的增加,“超龄”“带病”工作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关人、夹人现象频现,维修费用屡创新高。记者12月15日从上海市闵行区获悉,为保障居民乘梯感受及生命财产安全,闵行区试点引入既有电梯商业保险,通过“保险+服务”构筑电梯安全管理新模式。(12月15日澎湃新闻)

电梯成了人们日常“代步”的重要工具,但电梯投保的比率仍然很低。就像电梯安全责任险,依据相关方案,每部电梯每年最低基础保费60元,每次/累计事故赔偿限额可达300万元(含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一保险保费低、保额高,但仍然是鲜少购买,成了尴尬存在。

这背后原因,也较为复杂,比如虽然电梯故障时常发生,但电梯伤亡事故比例较小,让人容易麻痹大意,存有侥幸心理。而虽然单部电梯的保费不高,但一些大型小区电梯众多,电梯维保费用已经属于较大开支,加上电梯安全责任险的保费,会增加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开支,这让不少小区不会选择电梯安全责任险。另外,电梯安全责任保险仅能用于事后赔偿,无法做到事前预防,难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这也是电梯险的“致命伤”。

公众最为关心的是电梯的故障率、停梯时间、救援时间等运行指标,尤其是一些老旧电梯,存在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维保质量难以控制等问题。面对这些“电梯痛点”,现行的电梯险应该与时俱进,有利于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才可能让电梯险受到市场欢迎。

早在2014年实施的《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就提出,国家鼓励投保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我国《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开展“保险+服务”“电梯养老保险”等创新模式的研究和试点推广,运用责任保险的市场约束激励机制,构建电梯安全社会治理体系。需要让这些规定落实到位。而上海闵行区试点引入既有电梯商业保险,通过“保险+服务”构筑电梯安全管理新模式,就是对相关规定的有力落实。

通过“保险+服务”,让保险公司负起责任来,能够倒逼维保单位提升电梯维保质量,强化预防与维护,对电梯的维护才不会出现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窘境。这样才能解决电梯维护难的社会痛点,这样的“电梯险”才能“叫座”,才能真正赢得市场。闵行区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

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大力推行“电梯养老保险”。另外,目前没有专门的电梯安全法,存在法律空白,这也正是电梯安全事故频发、电梯维保难的重要原因。对此,立法机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还要明确规定电梯强制报废年限,建立老旧电梯退出机制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让“养老保险”解决电梯维保“痛点” 2022-12-20 2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