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日,安徽阜阳一女子发布自己被前夫家暴视频,经证实是剧本。为博取流量,女子与其前夫多次演练“家暴”场景。目前,该女子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十日。其账号已被封禁。(2月26日《扬子晚报》)
像“演家暴”这样博眼球的“摆拍故事”并不少,除了“演家暴”,还有摆拍炫富、“路人甲教训嚣张坏人”等,很多摆拍视频都在通过恶意炒作博取流量。
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网友已经不满足于“虚构故事”,那些真实故事更吸引人,更让人有“代入感”。这让一些人从中看到“商机”,摆拍“戏剧性的一幕”,精心炮制出看似摄像头或路人偶然拍到的“街头奇闻”或是能引人同情或愤慨的一幕,以此博取眼球,骗取流量。在这起事件中,当事人被依法拘留,就给诸多“摆拍主播”敲响了法治警钟。
对于摆拍视频,需要平台严格审核把关,比如对于摆拍的短视频,要标注“摆拍”,对于真实短视频,则要标注“真实”。这样才能避免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也能避免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人员,要依法予以惩治,让其承担相应责任。尤其是那些故意利用网络造谣、传谣的不法行为,必须要依法严惩。
不能任由“虚假故事”混淆真相,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家暴等严肃话题也不能被消费、利用甚至被当成儿戏,不能让摆拍视频继续游走于“灰色地带”。要厘清短视频“摆拍”与“真拍”的界限,要让摆拍视频不再有以假乱真的滋生空间。对待摆拍家暴这样的短视频“虚假故事”,要像对待家暴一样“零容忍”。要进一步规范短视频行业,促进短视频行业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让短视频行业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而不至于给公序良俗、社会舆论“添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