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以人为镜

本文字数:1247

□王俊良

“以人为镜”,语出《墨子》“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原因,在“镜于水,见面之容”,而“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孔子因陈蔡之厄,以人为镜,问礼于老子。

《史记》载,孔子问礼,老子毫不客气地斥之为腐朽。原话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意思是,说这话的人,早就不存在了。时代在发展,而你还站在原地,不与时俱进,“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老子见孔子困惑,语重心长地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说到动情处,老子明确指出,孔子恢复周礼的想法不切实际,方法也欠妥,“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从老子这面镜子里,孔子照见了自己之短。《史记》载,孔老见面之后,孔门有过关于孔老会面谈话。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銲。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显然,以老子为镜的孔子,照见了自己的不足。与孔子以老子为镜不同,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却很难界定谁以谁为镜,应该是互为镜鉴的一件雅事。从《庄子》所记,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看,两人同游于濠上,见一群鲦鱼来回游动,对话由此展开。

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问一答间,互鉴出哲学高度。庄子鱼之乐,移情于物,在审美,属于理解世界;惠子鱼之乐,钟情于物,在格物,属于认识世界。

认识和理解世界,亦即格物致知。这个问题,到南宋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已不同于孔老“以人为镜”、庄惠“互为镜鉴”,颇有“华山论剑”意味。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朱熹、陆九渊各执其理,辩于江西鹅湖寺,“鹅湖之会”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面镜子。

朱陆围绕格物致知,激辩三天三夜。朱熹坚持“今日而格一物焉,明日又格一物焉,积习即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耳”,直至透彻领悟“天理”。陆九渊则把宇宙之理和主体之心合而为一,将宇宙之理归结为心中之理,“格物致知”在自省,“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

激辩不同于镜鉴。激辩是论短长;镜鉴能从对方瞥见自己。就说“格物致知”之“格”,朱熹解为“至”,陆九渊传人王阳明释为“正”。双方从南宋一直吵到明末,几百年短长依旧,没一点新意。只是,演者与看者都拒绝照历史这面镜子。

清初毛奇龄,以朱熹为镜。一对一检视,一改宋明诸儒互怼。朱熹有《四书集注》,毛奇龄鉴以《四书剩言》,颇有揽镜自鉴的意思。指朱熹“诟厉圣人”,其书“实不能论世”。这一互鉴,照见朱子理学脱离实际之弊,却也凸显毛奇龄经世致用的努力。

这一努力,直至林则徐在广东,被英夷船坚炮利打得晕头转向,才萌生了以“夷”为镜想法。然而,先贤孔子、庄子“以人为镜”传统,今人正以捍卫的名义走向式微。原因,无非怕从他人这面镜子里,照见猥琐的自己,更怕从戏服底下,露出一双马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以人为镜 2023-03-27 2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