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有个著名的“钟摆理论”:“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联系现实,我觉得哲学家的话不无道理。
求学时,盼望考个好学校;求职时,盼望个好工作;成家时,盼望个好妻子,大房子,车子……。没得到便痛苦,一旦得到了,不过高兴一阵子,时间一长,又平淡无奇,无聊了。
还是现身说法,我退休后返乡,侍奉父母。
待二老过世了,儿女们也成家立业了,赡养抚养任务均已完成,“钟摆”向另一端移动,我们到女儿处养老。廉颇老矣,身体尚可。早起写作,日行万步;衣食无忧,没有“任务”。该闲云野鹤,优哉游哉了罢?但时间一长,日月轮回,没意思——到了钟摆的另一端,无聊了!
前些日子疫情紧张,管控严了:公交车停运,出门要出入证,很少几家超市开门,买食品要排长队,扫码……很不方便。解封了,夜里鞭炮齐鸣,欢呼雀跃,仿佛过年一般!
我沉思,没管控之前,不也是过这平常日子吗?上班,上学,购物……怎么感觉不到幸福呢?非管控一阵子,再开放,才快乐?这又使我想起叔本华的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失去某事物之后,我们才知道它的价值。”
是的,秦朝李斯临刑前,才想和儿子牵狗回故乡打猎;报载某贪官入狱前想回乡当农民,可能吗?悔之晚矣!
“幸福,常常隐藏在平常生活中”(林清玄),“福莫美于安常”(明代学者吕呻),都是一个意思:平常生活最美,可惜人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此乃一种病也!
叔本华一针见血地说:“人们很少看到拥有什么,却总是看到缺少什么。”忆昔抚今,感慨万千!现在生活这么好,不但吃得饱,还吃得好。退休金年年长,可有人还说不好(包括我的同龄人),甚至大放厥词。我百思不得其解,如在当年,你敢说?头上不知有多少顶帽子等着你!要说现在不好,就是减肥,当年怎么没有此事呢?人人“苗条”,个个“挺拔”!
对于知足常乐,古今中外都有公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老子曰:“知足者富。”(《道德经》第33章,一下引用均出自此书)“祸莫大于不知足”{第46章}老子是“守静笃”的,却在第44章中罕见的发出三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利害切身?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一样更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此话适用于一切人,切记,切记!
至于处于“钟摆”另一端的人,追求的目标不要太高,期望值切实,低一些,就不会太痛苦。托尔斯泰说:“欲望越低,人生越幸福。”比如投稿,您是普通作者,就不要想着此篇一定会发表(发表有许多因素啊)。发表好,不发欣然:我练笔了,还活动大脑,不得痴呆症。如此以来,皆大欢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