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兴
赛典赤(1211—1279),全名“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儿”,回人。他去世后,滇池满城“百姓巷哭”,江河悲泣,山岳垂泪。连交趾国(现越南红河地区)王也遣使者十二人衰绖致祭,使者号泣震野。七百多年来,滇民始终不忘他的功勋,将云南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效,边陲重镇昆明的声誉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谥号“咸阳王”“刻石勒功,立庙祀之”。
可以说,“巷哭”是百姓给逝世官员生前业绩的最高评价。赛典赤之所以能享此礼遇,是因为他生前从政有远见,善于理财,功勋卓越,主政云南期间,以其卓越才智成功开发滇池经济,旧貌换新颜,“吏治民安,五谷茂盛、牛马成群”。
云南地处边陲,长期来,中央政府鞭长莫及,闭关阻塞,“四流(人、财、物、信息)”不畅,社会纷乱,经济落后,民不聊生。1274年,赛典赤被出任中书省平章事(省长)。任上,他针对实际,采取了以下五条高招妙策:
其一,理顺政府机构。他针对政权机构建制不全、一切民政事务均由武官管理,民生经济工作缺位的情况,大胆改革,将宣慰司和元帅府纳入中书省管辖。还在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之地设郡置县,加强对流民的安置和管理,为发展云南经济奠定了政治基础。
其二,薄赋轻役促农业。历来封建统治者大多偏好施百姓以繁役重赋,税负轻则三~四成,重则六成。赛典赤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农业税率定为一成。他还规定,凡政府兴办的工程,不得安排于农忙季节开工,以避免影响农业生产。凡此种种,折射出赛典赤浓浓的百姓情,俨然成了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言人。
其三,借鉴内地经验兴修水利。他在滇6年,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带领民工,先后开挖海口、石龙坝,修筑松华坝,整治“六河”。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对防治水旱灾害,扩大灌溉面积,发展农业生产,百姓丰衣足食,发挥了永久性的基础作用。
其四,屯田垦荒安业力农。在当时战乱不已,田园荒废的情况下,实行屯田垦荒是一项加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措施。赛典赤在滇各地建立军民屯田12处,引进内地稻谷、桑麻,鼓励发展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很好地解决了滇民吃饭穿衣问题。
其五,大力发展交通。若要富,先筑路。赛典赤针对滇交通落后的情况,大力修治驿道,建筑驿馆,重修了鄯阐经乌蒙(今昭通)到叙州的道路,滇川黔变通途,云南和国内其他地区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为官心怀民,民必敬之、念之。
不独赛典赤,古往今来,凡清廉、赤诚为民谋福祉的官员,诸如,晏子、赵琐,包丞等逝世后都受到了“百姓巷哭”的礼遇。一曲《绣金匾》,催人泪下,唱出了全国人民对开国领袖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老一代革命家的无限崇敬、深切缅怀。祟舆凭勋业填底。百姓心中有杆秤。凡能享受“百姓巷哭”者,无疑是百姓心中巍巍丰碑。这丰碑是靠他们生前躹公尽粹为百姓谋福祉而典基和累积起来的。由此,他们逝世后,百姓才会情不自禁、如丧考妣似地“巷哭”,声震寰宇,泪洒九州。这泪,出自百姓的肺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发的、自愿的,它不是靠金钱或人为组织能赢得的。近些年来,殡仪馆里开发了租人哭丧的项目,不过,那是干嚎、做戏,是毫无意义的。
今天,各级领导者要想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唯一途径是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