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光
伴随着春暖花开,越来越多的人在周末和假期走向户外,走向绿地公园,享受和煦的阳光和春天的气息。
而到了绿地和公园,第一感觉就是:人真多!
最近一段时间,好几拨朋友都约了周末到公园绿地遛娃。和我们背个双肩包轻装上阵的相比,不少人显然是经验丰富、装备齐全,从地垫到帐篷,从推车、折叠桌到躺椅,甚至有人搬来一艘充气的小艇,优哉游哉地在小河里划起了船。
在大型的公园和绿地,凡是允许搭帐篷的地方都密密麻麻布满了帐篷,周边的停车场甚至道路则是停满了车。
虽然帐篷挨着帐篷,可毕竟是户外,是在大自然,似乎大家都不以为意。
至于孩子们,草地就成了游乐场。有奔跑追逐的,有踢足球打羽毛球的,也有跟着大人骑行的。如果孩子每天都能有如此充足的户外时间,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小眼镜”了吧。
回想我们的童年,由于生长的城市,除了难得一次的春游秋游,似乎甚少绿色的回忆。只记得小时候踢野球的场地都是泥地甚至是砂地,不小心跌一跤,膝盖就会弄破流血。
这样的感受对比,也能和数据相印证。
根据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上海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8.8平方米,而在20多年前,上海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曾经仅有1平方米。
纵向比较,上海的绿地面积“涨势喜人”,但是横向比较,在全国的排名并不靠前。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人均绿地最多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高达人均37.4平方米,还有不少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十几二十几平方米。上海作为常住人口接近2500万的特大城市,巨大的人口基数显然拖了人均绿地面积的后腿。
好在,上海绿地公园的“涨势”仍将延续。
根据规划,2023年,上海计划新建各类绿地1000公顷以上,相当于平均每秒钟新增0.317平方米。到“十四五”末,上海将实现出门5到10分钟有绿,骑车15分钟有景,车行30分钟有大型公园,给市民游客带来“生态绿洲处处有,公园城市任你游”的体验。
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一定会希望:绿地再多点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