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峰
苏东坡为人真诚率性,超然豁达,宽容坦荡,极具人格魅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一生交友无数,上自朝廷显贵,下至山野樵夫,更有不少著名的和尚道士。细细想来,苏东坡的交友之道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恩怨分明,不牵连。苏东坡当年科考第一名,被分配到陕西凤翔府任府衙评事签署判官。当时凤翔知府是陈希亮。陈不苟言笑,刚正不阿,整天板着面孔,拒人千里之外。同事中有人称呼苏东坡为“苏贤良”,被他无情地打了板子。七月十五中元节,陈希亮设宴邀请同僚,苏东坡赌气未参加,被他罚了八斤铜的款子。更让东坡窝火的是他写的公文,陈希亮这儿改改,那儿加加,一副看不上眼的模样。
东坡与陈希亮相处不融洽,却与他的儿子季常意气相投,交往甚密。两人经常一起出游打猎,一起交流读书感悟,一起吟诗作文,最后成了一生的挚友。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陈季常从黄州一直送到江西九江,才在江边依依惜别。后来,东坡再次被贬到更加荒蛮的惠州。消息传来,陈季常非常挂念朋友,写信给苏东坡,说要去惠州看望陪伴他。
苏东坡与陈季常的友情有多深,关系有多铁,看苏东坡给陈的短信便可知,“一枕无碍,辄以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答陈季常三首(之二)》两人经常喝酒聊天,还同床共枕眠,难怪柳氏要河东狮吼了。
按常理说,与某人关系不睦,必迁怒于他的亲属,对其血脉相连的儿子更会敬而远之。但苏东坡却不是这样,虽然对陈希亮一肚子怨气,却不牵连不迁怒于无辜的陈季常,两人心无芥蒂,坦诚相待,彼此欣赏,相处甚欢。苏东坡这种宽广的胸怀,坦荡的心地,容人的雅量,不仅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更让很多人为之折服。
明察秋毫,识人性。一次,苏东坡与朋友谢景温一起在郊外散步。清风徐来,花香氤氲,二人兴致勃勃,谈性正浓。突然,一只小鸟从树上掉了下来。苏东坡刚想弯腰把它捡起来查看伤情,不曾想,谢景温上前一脚就把小鸟给踩死了。目睹此景,苏东坡的心瞬间凉了半截。他认为,此人一定是欺凌弱小、损人利己之徒,不可深交,就此渐渐疏远。
果然,东坡这一判断日后得到印证。谢景温的妹妹嫁给了王安石的弟弟,而王安石是朝中主持大小事务的重臣。谢景温借着这层关系,向上攀爬,被提拔为侍御史知杂事一职。当谢景温得知苏东坡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关系紧张,他便趁机诬陷苏东坡在归葬父亲苏洵的途中贩运私盐营利,企图将苏东坡置于死地,以此来讨好王安石。
苏东坡早年还有一个交往密切的朋友章惇。一天,两人在山间游玩。当走到一处悬崖绝壁,眼前只有独木桥相通。章惇提议过桥在绝壁上留下二人的名字。苏东坡眼见桥下是万丈深渊,战战兢兢,不敢前往。章惇面不改色,轻松走过独木桥,并且在峭壁上留下“苏轼章惇来此一游”,回来后依旧谈笑风生。苏东坡说:“你他日必会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东坡说:“不珍惜自己生命,也不会珍惜他人生命。”数年后,章惇官至宰相,对昔日好友苏氏兄弟赶尽杀绝,把苏东坡贬至惠州儋州,甚至对去世的司马光也要挖坟掘墓。
小事最能见人品。人们不经意间的行为最能真实反映他的真性情。所以我们只要足够敏锐,便能从小事中看其性格,见其人品。苏东坡具有一双慧眼,最是明察秋毫,善于从微小的事情中发现问题,管中窥豹,看到本质,看出对方最本真的品性。
虚怀若谷,乐成全。苏门四学士中,晁补之最早投入苏门。熙宁四年,苏东坡外放杭州任通判。此时,18岁的晁补之随父到杭州新城游学,得知苏东坡在杭州任职,便连写两封书信拜师求学。东坡看了他的文章后,预见其为可造之材,便把他纳入门下。从此东坡经常与晁补之一起游览风景,诗词唱和,悉心指导他创作。在东坡的帮助鼓励下,晁补之为文作诗的水平突飞猛进。他依据西汉文学家枚乘《七发》和曹植《七启》的体例,提笔写下了赞美杭州的文章《七述》,请老师指教。苏东坡看过大为赞赏。他本来也想写钱塘风物,看到晁补之的作品后说:“我可以搁笔矣。”苏东坡的一句评语,让晁补之很快名扬天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