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士大夫精神探源

本文字数:1196

刘吉同

明末东林党人如杨涟、左光斗等人,面对魏忠贤制造的大黑暗、大恐怖,大义凛然,气贯长虹,其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这也正是本文所说的士大夫精神。

从东汉桓、灵时期“党锢之祸”中李膺、范滂等一批士人、太学生和重臣李固、杜乔身上,也看到了这种精神。清末谭嗣同、秋瑾,徐锡麟和黄花岗烈士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将这种精神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还有像郑板桥、于谦那样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清官廉吏,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士大夫精神,其人格和风采同样令人心潮澎湃,“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读的多了,常让我心中纳闷,这些人生长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皇权专制时代,他们的思想和品格资源来自哪里?

来自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说:犹如“今人乍见孺子将之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且这样的“怵惕、恻隐之心”,没有任何功利。不是为了“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也不是为了“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而纯粹出自本能的同情心,是没有任何污染、纯天然的“心灵之光”。

对士大夫的高风亮节,孟子曾经做了精辟的概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其实,把此言中的“天理”换为“不忍人之心”,更合乎事物的本原。那么,势必也是“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而“发之事民便是仁”,必然是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就像爱民情结极浓的郑板桥一首诗所说的那样:“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敢说“以不忍人之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良知“深井”,但敢说:“井”里的水都是清泉。常饮对官员人格、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必定大有裨益。

孟子的这一思想,以及王阳明的“心学”,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无疑是宝贵的,但也应正视它的弊端:传统文化一向呈“跛脚”状态,即长于扬善,短于惩恶。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三千年来士大夫所酿造的“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的同时,也产生了赵高、邓通、李林甫、严嵩、蔡京,和珅等一长串大小贪官和奸佞。同样生活在孔孟的天空下,两路人何以如同云泥?这足以说明上之理论有着严重的缺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很显然,今天的“弄潮儿”,要站在先贤的肩膀上,创造出超越古人的“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理论和实践,使官员“不敢贪、不能贪”,不敢鱼肉百姓。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消灭日本侵略者是这样,消灭今天的腐败分子,亦然是这样。

因此,新的文明和实践,断不能少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个大力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士大夫精神探源 2023-07-03 2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