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非常阅读

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本文字数:2006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新京报书评周刊 著新星出版社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她们走过的路

霍克希尔德:社会学的“局外人”

Part 1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写作

Part 2未完成的革命:情感社会学、女性主义与政治极化

上野千鹤子:成为,上野千鹤子

Part 1女性主义、性别研究与#MeToo遗留问题

Part 2照护研究、“守山”时代与女性贫困

Part 3性别身份、学术影响与未来期许

戴锦华:仍然在路上

Part 1学思历程:危机与应对

Part 2现实追问:清理债务与反思批判

Part 3性别议题:女性主义与文化困境

尾声:对生命的敬畏

邓小南:选择宋史,选择以教师为天职

【编辑推荐】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看见女性,看见女性学者。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毛尖、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是业界翘楚,是历史亲历者,也是时代风向标。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我们一起倾听、辨认、诉说、书写。

【内容简介】

身为女性,意味什么?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文化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本书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作者简介】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随《新京报》创刊,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思想、现实情怀”的宗旨,以“阅读需要主张”为核心,坚持以书的文化价值为取向,聚焦国内外优秀的作家、作品、书评,具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体验、文化现象等,将热点传播和深度访谈相结合。

【前言节选】

无论是高校教席,还是学术成果发表,越往象牙塔的走,女性的数量就越少。事实上,当一个女性决定从事学术事业,她所面临的限制无处不在:“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历史证明学术界不是女性的地盘?”“读书有什么用,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在高等教育阶段,诸如此类的声音试图阻止女性踏入科研大门。而当她们进入高校系统,生育、家务劳动等“天职”,则将她们挤出更多的机会之外?

然而,即便不断遭遇贬抑与打压,我们依旧看到,越来越多女性投身学术志业,汇流进学术共同体。对她们来说,学术研究不仅是事业、爱好,更是体认自身,寻找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让更多女性学者被看见。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需要克服多少阻碍?是否存在属于女性的学术传统?在“重男轻女”的学术体制中,涉水前行的女性学者如何找到自我的参照?她们的同行者又是谁?

回头来看,这段话尽管真诚,却只讲出了故事的一半。这一半是基于我们对于选题的认识和有限的经验。而更重要的另一半,则是这些学者回馈给这个选题的:当她们投身学术,她们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贺桂梅的办公室,我还问过她另一个问题:“当你在青年时期接触了这些女性主义理论,再回过头看生活中女性的处境时,会感到愤怒吗?”她对我说:“当时肯定是有的,但我现在都差不多忘记了。其实我们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无法对这样一种感性的、具身性的不平等体验做出解释,我有感触的是学术真好,因为它可以给我们解释,将这些感性的生命体验化为一种前行的力量,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性别问题之中,它也让我们能对更广泛的社会处境有同情、共情与关切。”

类似的表述几乎出现在每个学者的采访中。相比于她们所经历的限制、歧视与不平等,真正给予她们力量的,的确是在学术中收获的自由。而自由,像福柯说的那样,不是说不受任何限制,而是在承认既有的历史条件的前提下,去改变那些偶然的、可以重新打开的地方。哪怕是裂开一个小口。

那么,不如让我们重新改写初的发问:

当女性决定投身学术事业,她们获得了怎样的自由?她们用什么样的声音、语言描述这个世界?身为女性的身份和经验,如何与她们的研究、她们的生命相关联?她们又如何试图改变男性所开启的学术规范与标准?

写到这里,还需要交代一点。这一系列之所以是学者访谈,在于它主要聚焦的是她们的学思历程和她们所做的研究。人物经历当然重要,但就像波伏瓦始终坚持的说法,“对于我来说,重要的就是我的思想”。

完成采写和编辑工作后,每次阅读这些采访,我的收获不尽相同。早编订的时候,我曾感慨过“姜还是老的辣”,也惊叹于年轻学者所拥有的更丰富的知识结构与多元的视野,但一次次重返她们的历程之后,我意识到,更多时候,一个人的学术,正如一个人的写作,完全可能兼具优点和不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非常阅读 B02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2023-07-12 2 2023年07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