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床上有棵树(外一篇)

本文字数:1283

□陆  萍

千禧年前,在三弟新居聚会,从窗口向下看,外滩胜景尽收眼底。黄浦江闪烁着粼粼波光,江面着实比地面高出许多。辉煌的灯光如大都市的夜精灵,在水面跳跃游动,仿佛也在思想书写,想起公刘的诗句:“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铰碎了白天//上海立刻打开了她的百宝箱/到处珠光闪闪……”

不知是谁谈起了我们旧居多稼路。我们生活过几十年的老屋,已是一片绿化草坪。五弟说他不久前路过时,那儿已经面目全非,说话时,双眉紧皱目光朝下,一副无望的心境。仿佛门、窗、床、桌、锅与灶都已经没了,其他的没了又如何呢,折腾去吧。

不过折腾回来,还是要回眸估量一下。弟媳用手比画着说:如果是以那幢小洋房为参照,那可以确认我家原来放床的地方,现在正好种着一棵树。说着,她用食指重重地向下点了点。

“啊……”这个“啊”字没有声音,兄弟姐妹几个听着,双眸聚神,抿紧嘴唇,只有直直射出的辣辣目光,在相互击撞。

树的下面是泥土,床的上面是我们人。这树与床的反差与冲撞,激打着我们心海的浪花,不平静。忽然对树与草坪产生了一种怨意。我觉得这草这树原本是啥地方都可以待去的,为何要独独占着我们睡床的地方呢?将它们忽略至零,恐怕也不为过!

唯有长叹。我们这个天长地久的地方,现在居然被闲置成了一方空地,种着闲树闲草。曾经在这块小小的地方,我们吃饭睡觉,我们玩耍奔跑,我们读书写字,我们还学着洗衣服学着补袜子。如果讲人生像风筝,在天南地北的高山长天飞,那么风筝的线头,就被这个地方紧紧攥着。哪怕这个地方只是草、只是树。

在这块非同寻常的土地上,我们兄妹慢慢长大成人,从这地方的一幢破旧的石库门洞里走出去,走向江南塞北、高山平原,走向工厂、农村,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无法拒绝一种叫悲怆的情绪。曾经是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历程,突然变得无所依傍。逝去的生命见证呢?伴我们度过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的老房子呢?你怎么可以如此轻易地变成一堆大虚墟,再变成一堆小虚墟,然后就彻底被平整。曾经那样重要过那样结实过的东西,也可以销迹去痕。唯有一片青翠一派空茫?

有种要求索还、要求倒片复盘的冲动,自知没有道理,但还是顽强地在头脑中自动生成。不管我们现在的住地如何宽畅如何完美,但是从内心深处,都觉得不足以构成老房子消失的理由。

这些理由却无法阻碍时代前进的车轮。我们只能从有幸保留下来的老房子身上,去寻找比较模糊的框架来稍得慰藉。去寻找一点昔日模样的残温,来抚摸回忆安慰昨天。来与我们自己达成和解。

沧海桑田啊。

奥妙没有规则

无言。默默地在心中加减乘除。

不用什么复杂的运算,犹如计算器一摁,答案立现。答案离我的直觉很近,但我还是吃了一惊。

曾经否定过直觉。一再否定。由于种种无奈,我曾屈服权贵,屈服世俗,甚至屈服荒谬。但是面对最终的失败时,我还是不甘。

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是正确又如何?生活不是试卷。

运算的路径里有无尽的奥妙,奥妙没有规则。

我将答案先搁一边,在路径里寻找路径。

一如印度先哲奥修说的那样,生命是无路之路。寻找着的路,就是路。我坚信真理还是更逼近的直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床上有棵树(外一篇) 2023-07-24 2 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