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平视”他人

本文字数:1609

□沈  栖

人的认知,须臾离不开用眼睛观察万事万物。视域之宽窄,视界之高下,视线之聚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认知水平。而对人对己的观察,倘要有一个较为公允的判断,则更多来自于本人的视角站位不偏不倚。视角站位大致分为仰望、平视和俯瞰,这在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比比皆是。

平视他人,需要的是自信,既有一种不唯上的从容,也有一种不轻视他人的尊重。一个人拥有“站起来”的资格和实力才是平视之基,躺着、趴着、头低着,平视无从谈起。平视深植于骨子里的静水深流、厚积薄发的底气。1907年,英国小说家吉卜林《老虎!老虎!》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到了瑞典下榻一家酒店,在摊贩小吃时,看到一个八九岁的瑞典女孩正在写诗。女孩冒昧问:“先生,我的诗写得怎么样?”吉卜林以平视的态度回答:“写得很好,特别是那句‘小鸟从天空中飞过,将它的身影留下’,很美,很形象。”领奖仪式结束后,吉卜林去皇宫拜见国王。国王端坐皇座,双目低垂,头也没抬起。“想必此时国王陛下正在小寐,那我告辞了!”说罢,吉卜林抬头挺胸,气宇轩昂地走出皇宫。在回国的邮轮上,他给12岁的儿子写信:“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这封信后来被收入大英博物馆,并用中、英、法、意、拉丁等多国文字翻译,参观者络绎不绝,在展柜前细读,人们仿佛触摸到了吉卜林那颗高尚、博大的灵魂。

平视他人,以平等相待为逻辑前提,倘若一味追慕他人的社会地位或名声而盲目仰视,对藉藉无名者则漠视之,那就会失去观察他人的准星,甚或“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今年第二期《随笔》刊登的学者林贤治《怀念邵燕祥先生》一文,提及上世纪末,由邵燕祥提议,林贤治责编《散文与人》丛刊。其中既有名家佳构如韦君宜的《思痛录》,又有无名氏的处女作如徐晓的《永远的五月》。林贤治是以平视的眼光,坚持重文不重名的原则看待每一部书稿。即便是由邵燕祥相约的冯亦代和董乐山的书稿,林贤治也不迷信,而是写了具体意见退之。

“崇拜情结”往往会有碍平视。而倘要摒弃盲目崇拜,平视乃是心理纠偏的药石。列夫·托尔斯泰曾孙女弗克拉在莫斯科的托尔斯泰博物馆工作。她接受采访时说:还在学校读书时,是带着崇拜的目光来看曾祖父的。直到她开始研究博物馆收藏的50万张手稿,看到他在这些手稿上做了大量修改,研究一层层思维的痕迹,“慢慢发现,他是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只不过很有才华”。她阅读他最初的草稿,写得并不是很好,“通过那些不断删改、删改、删改的笔迹,我了解了他是如何不断去找寻一个更妙的词语、一个更精确的句子的。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一稿又一稿,一步步地让文字变好的”。“我看到了那些句子出现之前的句子,它们普通、平凡,有些甚至不那么令人满意。是极为勤奋的写作,使托尔斯泰成为托尔斯泰。”一旦平视,弗克拉心目中才有了一个真实的而非神化的托尔斯泰。

对人无须仰望,也无须俯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预设性地判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尤其是当别人处于困难或威胁之际,只要你不用冒太大风险或不会遭受巨大损失,你就有道德上的责任去帮助,而不是贬损或伤害之。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芬森想培养年轻医生哈里为接班人,但又担心他不能在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有人建议:假意以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芬森拒绝了:“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也永远别去考验别人。哈里出身于贫民,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一个高薪工作,一方面希望他拒绝,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若干年后,已是著名医生的哈里知道了这件事,涕泗横流:“假如当年老师用巨大的利益作诱饵,来评价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很显然,超越各种功利考虑的眼光来审视道德,以功利眼光来看待道德,它也就成为了功利计算的牺牲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平视”他人 2023-07-24 2 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