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7月21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党委部署开展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情况。据介绍,公安机关将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与“净网2023”、打击整治“网络水军”专项行动结合,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利用热点话题炒作实施敲诈勒索,通过炒作热点案事件引流牟利,以及为虚假信息有偿代刷“转评赞”的“网络水军”团伙扩线深挖,依法开展侦查调查和打击处置。(7月22日北青网)
“网络水军”往往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有的派单动辄几百上千人,业务涵盖商品好差评、影视控评、短视频维持热度等。放眼网络空间,从微博论坛到电商平台再到视频直播,似乎处处都有“水军”身影出没。有的“网络水军”为养号谋利,通过发布违法有害信息“造热点”“蹭热点”,意图操控或扰乱网上的舆论秩序;有的水军则提供有偿删帖和刷量控评服务,为不正当竞争推波助澜,甚至利用炒作负面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网络水军”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如若跨越“界限”,就会触犯刑事法律。如根据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水军”也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群体整体依然相当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背后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层级分明、分工明确,控评刷榜的方式也趋向隐蔽。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空间生态治理面临着更多挑战。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最重要责任主体,必须立起“防火墙”,不被唯流量等错误倾向蒙蔽,当好“把关人”,压实主体责任,在集中整治的同时,必须倒逼各类平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道德修养,在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己合法合规合理诉求时,谨防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他们引流的工具。杜绝“网络水军”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网络平台强化把关,广大网民多些理性,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真实、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