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暑期“整容热”,风险也不少

未成年人陷入容貌焦虑,整容市场亟需规范

本文字数:3699

资料图片

“趁着暑假,偷偷变美”“双眼皮成功上岸,开学惊艳亮相”……暑假期间,不少青年人加入医美大军。一些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将割双眼皮、水光针、光子嫩肤等医美整形项目列入暑期计划。

近几年,人们对医美整形行业的认知有所提高。但是仍有不少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在容貌焦虑影响下,不顾父母反对和手术风险,执意选择某种医美项目。

医疗美容不同于一般的疾病诊疗,具有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有医美服务需求的消费者,需提高认知能力,做到理性适度消费。

目前,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开展医疗美容并没有限制性规定,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知情告知问题。为规范医美整形行业发展,应加强对医疗美容市场的专项整治,严查无证场所,彻查无证人员,规范药品器械使用。

年轻人对医美风险缺乏了解

2005年出生的张静姝(化名)是今年的高中毕业生,受青春痘问题困扰已久的她,高考后,尝试了一些医美项目,如黑金超光子、黄金微针、面部抛光管理、点阵激光等。

谈起医美整形,张静姝直言,她对此了解得并不多。“有的项目,除了知道功效是祛痘、淡痘坑痘印,以及不同项目疼痛感不同之外,对副作用、风险、针剂来源、医美机构资质等一无所知。”

广东深圳一三甲医院整形外科黄医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低龄群体认知仍不成熟,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同时,年轻人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希望通过改善外表引起他人注意。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何君君留意到,自2015年起,医美整形行业消费日趋低龄化,越来越多未成年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走上医美整形之路。“外在形象,成为个人竞争力的一部分,能提高自信心,但也存在形象内卷情况,过分追求外表的完美。”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分会微创美容学组委员王博医生表示,凡是有一定创伤的美容治疗,均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在我国,医疗美容要在专业医疗机构开展。

按照相关规定,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医师应当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注册在该医疗机构,同时要在机构内公示。“目前,一些美容院非法开展医美服务,这些场所设施设备不齐全,安全无菌意识差,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对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王博指出。

此外,王博表示,有些美容院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取得药品产品的进货资格,使用的药品来路不明,多为水货、假药、劣药,为了利益还会滥用抗生素或激素药品,增加毁容或致残的风险。

如何才能破解容貌焦虑

近年来,医美低龄化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整容行业往往会迎来“学生潮”,其中更不乏未成年人身影。

数据显示,在美容客户群体中,“95后”和“00后”消费群体总占比过半,其中“00后”占比更是达到19%。

有调查表明,医美在年轻人群体中大肆盛行,关键原因是对容貌的焦虑。

随着社交媒介日渐发达,信息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随时随地将俊男靓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面对这些冲击,年轻人对容貌的判断受到越来越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并容易不自觉地形成主观印象,认为世界上好看的男性和女性很多,但自己却不是,进而产生通过医美改造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一些医美机构的诱导,也时刻向年轻人贩卖着容貌焦虑,因为这是他们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吸引大众注意力、锁定更多目标客户,一些医美机构会故意夸大其词来宣传医美效果,让生活在低潮期和长期自卑的青少年自认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去年7月初,北京某整形外科医院的一项纪录被刷新——一天内接诊1600多人,较前一年暑期大幅提升了近25%。

近日,针对整形热一事,有媒体走访调查了山东济南多家美容整形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坦言,近期咨询人数和整形手术场次攀升,其中不少是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来做手术的。在项目方面,学生咨询最多的是双眼皮项目,有的是和家长过来面诊,有的是和高中同学或大学同学一起来做手术。

“18岁以前,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在成长的关键期,身体骨骼和审美标准尚未建立完全,如果盲目追求当下流行的审美来满足自我虚荣心,未来很可能会让自己后悔!”王博直言。

王博提到,一些特殊的修复性治疗需要尽早干预,比如先天性小耳畸形、小耳缺损、鼻部畸形、唇腭裂等修复再造手术,或者是因外部创伤造成的疤痕需要修复,这些长期对孩子们身心造成影响和困扰的医美治疗是必要的。前提依然是需要由监护人陪同。

“每个人的价值应体现在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绝不是靠整容得来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的独特之美。华丽的外表需要丰富的内在支撑,借用一句: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作为我们个人修行成长的努力方向。”王博说。

机构在宣传中淡化手术风险

为了让消费者接受手术项目,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会有意无意淡化手术风险。记者以高三学生身份咨询多家某医美机构,工作人员均告知,割双眼皮只是一个小手术,没什么风险。问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方表示:埋线双眼皮没有恢复期,只是12小时内泛红;全切3~5天即可拆线。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做双眼皮手术前,从选择医院和医生,到了解手术过程,陈莉(化名)都做了些功课,不过,她还是没想到术后恢复并不像宣传人员所说的那么快,“做的埋线双眼皮,恢复期大概一个月,手术后几乎睁不开眼,一周后才逐渐消肿。”

专业人士指出,即使是双眼皮全切的“小医美”,也属于二级手术项目,医美机构除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外,还需取得二级手术核准,并设有麻醉科,操作医师需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生资格。

“所有医美项目都存在风险,不可能万无一失。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只能尽量减少风险事件,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履行告知风险的责任。”黄医生表示,割双眼皮失败可能导致上睑下垂,隆鼻有感染风险,注射玻尿酸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血管栓塞,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近日,21岁的北梦琳(化名)注射了从朋友处购买的玻尿酸后,差点毁了容。“刚注射完,就有胀痛感,注射部位开始泛红,医美机构工作人员说是正常反应。几天后,右侧脑门出现整块青紫色淤青,伤口开始破溃,头胀痛。”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皮肤科诊治后,北梦琳才知道是因注射不当,玻尿酸打进血管导致栓塞。

避开隐形“坑” 需理性消费

“除非是有较明显外貌缺陷的,不得不通过医美整形方式改善,我们一般是劝退的。有的年轻人对自身外貌评判标准过于苛刻,他们需要做的不是医美项目,而是改变对自身的看法,接受和认可自己。”黄医生说,暑假期间,他平均每天劝退3~4名未成年人。

为规范医美整形行业,去年以来,深圳市卫健委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加大对医疗美容市场的专项整治,严查无证场所,彻查无证人员,规范药品器械使用。

深圳市卫健委提醒消费者,做任何医美项目,都要认准三证,即机构、人员、产品均需“持证上岗”。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美容项目医生需持有《医师执业证书》。

深圳市消委会相关人员表示,消费者要增强对医疗美容服务风险的了解和认知,形成对服务效果的合理期待,理性适度消费。消费者可以向医疗美容机构索要服务项目所用填充材料及其他高净值药械产品的合格证、溯源码等,还要注意留存接受服务前后的对比照片、费用支出凭据、签名文书等相关材料,避免在空白或有留白的文书中签名。

“选择机构前,要提前了解,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避免盲从。另外,对美的认知和追求要正确,不能太内卷。”何君君如是说。

“目前,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开展医疗美容并没有限制性规定,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知情告知问题,未成年人开展医疗美容应当告知监护人并取得同意。”深圳市卫健委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应注重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美”和医疗美容存在的风险性。

加强监管 多地出招

早在2014年,广州市就率先发布《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其中,对青少年医美问题作出规定,“不提倡未成年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未成年人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进行医疗美容的,须经其法定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为未成年人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前,应当向未成年人及其法定监护人书面告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医疗风险等事项。”

2022年2月18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新增了“未经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的规定。

2022年,《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对未成年人医疗美容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提到“未经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今年5月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医疗美容服务属于医疗活动,必须遵守卫生健康有关行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体现了医美行业的监管再次升级。

新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医疗美容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管理,严禁无资质机构和无资质人员提供医美服务;二是规范“导购”行为,严禁为“黑医美”导购;三是加强医美培训并区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边界。

医美“医”在前,“美”在后,最强监管保障大伙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行业健康持续规范发展。

(来源:工人日报、民生周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暑期“整容热”,风险也不少 2023-08-08 2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