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闲置物品交换

本文字数:900

王洪

最近广州一些社区开展“厉行节约,减少浪费,变‘闲’为宝,旧物利用——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用居民的话来说,“你的多余,是我的需要”;“让闲置不用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帮它找到新主人,我很开心”。

社区组织开展的闲置物品交换活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拉近了邻里感情,非常值得推崇。吸引上海每个市民都自觉地参与到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实践中,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主动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接地气做法,才能推动社会绿色转型,让绿色环保真正成为一种时尚。上海一些高档小区,曾有过旧物交换的做法,居民将自己不再需要且能够继续使用的物品拿到小区公共空间广场,通过展示交流,换取自己需要的旧物。这种旧物交换,是闲置资源再利用的好方式,也顺应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文明理念,只是近年来因为疫情,这种有益做法没能继续下去。

闲置物资交流受欢迎,并非在于其售卖物品本身,而在于其传递的方式、人们珍惜旧物的“二手精神”,如同打开一个市民交流通道,把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都市人,拉回到人与人直接交流的空间。在国外旅游,我们经常会看到遍及各地的周末跳蚤市场,市场里有未经使用的,也有七、八成新的物品,不仅有古玩和艺术品,还有许多生活日用品,定期举办的跳蚤市场,大多选择社区空地,或城市广场,公园绿地沿街处举办,人气很足,而且越是世界发达城市,人们越喜欢这种市集。欧洲人对二手物品的珍视,仿佛对待一件有历史价值物件那样,自己不需要的,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或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使用。国外的跳蚤市场蕴含着一种文化,体现市民环保、节俭的文明素质和生活习惯,因此给人留下非常深刻印象。

上海同样需要引进国际通行的文明习惯。提供市民一个闲置不用物品的交流场所,倡导物质使用最大效应,闲置物资交流市集是最好样式。对大多数市民来说,通过这种市集,既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同时还能得到与别人感情交流的场所,为市民提供一处家门口富有生活情趣,方便选择自己所需要物品的场所,在互换互助聊天砍价中,营造节俭文明风尚,展示城市文化和谐交融的别样景观。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闲置物品交换 2023-10-09 2 2023年10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