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世明
又到入职季。外甥小清入职于一心仪的单位,便兴趣盎然地同我煲起“电话粥”,探讨起职场新人的“体语”。
新人的“体语”?身体语言的简称即体语,是非词语性身体符号,又叫肢体语言嘛,这个话题新鲜且有趣,让笔者油然想起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中讲的一段故事:明嘉靖年间,京城有一位擅名一时的裁缝,名世者在其所制衣服,长短、松紧、宽窄无一不贴身。一次,他为一名御史缝一件圆领服,先问询对方年限资历。常人常识,裁缝裁衣,只要量对方身体即可,何必问年限资历?
裁缝回应:官爷您如果新官上任,意气正盛,往往挺胸凸腹,身体微微仰着,故而衣襟要前长后短;在职长了,意气平和了,衣当前后如一;如果为官既久,又欲升迁,体态颓唐了,对上仍“彬彬有礼”,前肢微微下俯,衣襟则应前短后长。不知道您年资,恐怕不合身啊!(“相公辈初任雄职,意高气盛,其体微仰,衣当后短前长;在事将半,意气微平,衣当前后如一;及任久欲迁,内存冲挹,其容俯,衣当前短后长。不知年资,不能称也。”)
小清是古代文学(明清)专业硕士毕业,读书不少,此时接话:哦,清代周容著《春酒堂文集》有《裁衣者说》一文,也提到您说这位名叫厉成的裁缝,当时还有一位少年“不唯名,只唯实”,对此发声反驳:有的人初进官场,不熟悉情况,所以低首下心,衣襟应当裁得前短后长;及至官当久了,日渐得势,昂首阔步,这时的衣服则须裁得前长后短。
我说:官场即职场。无论裁缝言还是少年语,无论衣襟裁得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相类乎“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或“前恭后倨”(以前恭敬,后来傲慢),都很清晰地说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规制着人们的身体语言。你居于社会的哪个层级,人生的哪个阶段,对自我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身体语言。正是通过这种看不见的手的牵引,每个人都被定位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等级序列中。
小清赞同道:您说得对,“侯门一入深如海”,明清时一进入官场,人们便没了各自的姓名,共同的姓名是:奴才。身既为奴,哪还会有什么个性?甚至连人性也多乎哉?不多也!只学跪舔的“学问”,在上司面前当矮人、走矮步。明初工部侍郎王佑攀上了宦官王振,便不敢有胡须。甚至对人说,你们看看,我不长胡子吧,因为我是王振的儿子……
我接道:对此,庄子就提出了“倒置之民”一说:在身外之物上丧失了自己,在世俗上迷失了本性的人,可称之为本末倒置之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从衣饰前襟长还是后襟长,说到明朝的宦官,无不说明,身体就像一个无法关闭的传送器,无时无刻传送着人们的心情和状态。人际互动时,从解读身体语言得来的讯息,往往比口语还多呢。
小清说:是,相较那擅于审官资之浅深,而知衣之适体的京城裁缝,今之世人的目光也许更犀利、更通透。这几天,我向两位早几年入行的学长请教,他们就说,官场与职场完全可以合并“同类项”。今朝,一些新人也都迅速参悟了“普世学问”,比如陪上司打球、下棋、搓麻将,明明能赢也要输,还要输得真“像”,让上司赢得“心服口服”。
我说:你讲的现象真不鲜见,甚至有“迅速获领导好感秘籍”流传,什么“秘籍”?见领导,要第一时间调整表情,有愁事也要摆上笑颜;领导找谈话,谈什么不重要,坐姿最重要,坐沙发或椅子,你的屁股最多只能沾三分之一,如果只沾一点边你能坐住,那就不是一般功夫了。这是甚逻辑?你一天总琢磨这个,能做好本职工作?
收线之际,我嘱咐小清:新人入职场对于领导和师傅,要充分尊重,但不是溜须拍马,要认真学习,但不是奴颜婢膝。说到底,身态即是心态。心态端正,身态自然放正。举止既讲文明,懂礼貌,又大方、从容,多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