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印发《患者安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利用3年时间,进一步健全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畅通工作机制,及时消除医疗过程中以及医院环境中的各类风险,尽可能减少患者在医院期间受到不必要伤害。至2025年末,患者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低风险病种住院患者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为此,“行动方案”给出12条具体措施,从医疗服务到心理状态,全方位保障患者在医院期间的安全。
在确保医疗服务要素安全方面,提出严格防止假冒伪劣、过期药品耗材流入临床,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加强患者自带、外购药品使用管理;重点关注相关设备设施定期保养检修情况、功能状态,特别是近期进行场地改造、设备设施更新换代、运行机制调整优化的领域要进行细致排查;强化医务人员临床能力评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临床带教等授权管理等要求。
在保障医疗服务过程安全方面,要求强化检查检验安全管理,在实施检查前、检查过程中以及检查完成后,都要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在各项诊疗服务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诊疗对象、部位、措施发生错误;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强住院患者评估观察,关注患者精神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予以处理;建立医疗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制定应对群死群伤、突发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并加强演练。
在优化患者安全管理机制方面,则特别提到要建立患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强化投诉信息闭环管理,实现“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