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等。今年以来,浙江、江苏两个经济大省先试先行,除杭州、南京、苏州个别市区外,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不难看出,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已成大势所趋。
放宽落户原居民无需担忧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曾刚在接受本报《新法讯》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但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趋紧,城市化出现失速的苗头。而发展实体经济、非农产业,亟需继续推进城市化,壮大中小城市人口规模,特别是壮大人才规模。此外,户籍制度改革,放松城市落户门槛,有助于城乡之间的互动交流,减少不同人群之间的待遇差异,落实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与城乡差别,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表示,近年来不少城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低落户门槛,实际上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以吸纳劳动力和人才,以及从2014年以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发展在不断推进的客观要求。总体上看,放宽落户政策有利于提高民生福祉,特别是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增强其家庭福利,如落户可以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健康医疗等问题。
对于部分城市原居民担心新市民将会挤占城市文教卫、社会保障资源,进而压低原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曾刚认为并非如此,实际上城市新市民更多是劳动人口,他们不仅不会挤占城市科教文卫资源,而且还会通过缴纳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等方式,大幅增加城市财政收入,分担城市原居民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负担。总之,城市放宽落户政策,不仅有利于减缓城市人口老年化速度,增加城市发展活力,而且还能增加城市公共服务收入,进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公共服务是改革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我国至少已有18个省份放开或放宽了落户限制。未来或有更多的省份加入,户籍制度改革究竟应以何种节奏推行?
在曾刚看来,户籍改革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户籍改革将造成大量人口短期内涌入城市,短期教育、卫生设施、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严重“超载”,给城市健康发展带来超负荷的麻烦和冲击。城市接纳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时间,城市企业招收新职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城市新老市民的文化融合也需要时间,新人口过快涌入城市,可能激起新老市民的文化冲突,造成生活观念冲撞,进而损害城市健康发展。
任远则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更快地破除户籍壁垒,会有利于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因此,当前应该积极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需要加快城市公共服务投资,包括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使得户籍制度改革与一系列的配套制度改革相互支持。
曾刚坦言,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提前系统谋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论证,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着力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完善交通、通讯、供排水、能源供应、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大力宣传城市开放、户籍制度改革给城市原居民带来的红利,对新市民“进城”后出现的问题,建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督查机制;改革、优化户籍管理制度,借助数字网络技术,稳步推进不同城市、不同地区户籍管理信息标准统一、平台共建共享,增加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见习记者 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