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咱“老百姓”

本文字数:651

□朱国平

《国语·楚语·天下》云:“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王公贵族子弟中的贤能之辈,能履职建功,便以其所任之职名,赐以为姓,世代任职。如今之复姓司马、太史,可见遗踪。百姓,即百官,不仅身份高贵,且才能卓越。咱是贵族中的精英。

可惜好景不长。春秋结束,战国以后,一个既不是奴隶,又不是贵族的人数庞大的阶层产生了。咱因为他们的溶入而被彻底稀释,成了和他们一样的黎民百姓。从文字学上说,黎民之黎,老也,从社会学上说,称呼前有“老”作缀,距离拉近,或可更便于阶层沟通?总之,由“百姓”而老百姓,也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辛亥之后,民国建立,朝廷及官僚阶层没了,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水涨船高,成了“人民”。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仅“人民”的称谓被宪法进一步明确,而且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权力,咱成了国家的主人。最主要的,老百姓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咱不再是历史上那种阶层固化的特指对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些人,从咱这里出去,由底层而上升为管理社会的精英;一些人,像高山融雪,由社会的上层而流入咱的行列。老百姓也好,非老百姓也好,都有彼此间的融入或流出。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一些基本盘,使流动有所阻滞,但总体看,这种流动,正不断加强和深化。

作为旧时代的产物,老百姓这一称谓依然是社会的一个热词。咱既得时代之幸,就得不负时代所冀,与时俱进,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咱“老百姓” 2023-11-06 2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