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坦承虚弱又何妨

本文字数:846

□沈  栖

渐入老境者,如黎明之既醒,昨夜好梦,已成追忆;春天的纯真,早已远去;夏日的繁茂,余音轻劻;新秋时节,凉蚥徐至,树叶飘零。有鸡汤文章说:心态不老,人就不老。其实,老年人即使保持了三四十岁的青壮年心态,依然抵挡不住生理机能的虚弱,且日趋失能。孰能拧得过命?

当代老年医学研究以虚弱指数(FI)评价个体生理机能的下降。其实,我国古人早有这方面的论述。65岁的白居易以诗的形式致函刘禹锡《咏老赠梦得》,描述自己的虚弱:“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当然,同龄老人的虚弱程度差异很大,倘若活得足够长,总会对虚弱有真切的体验,由虚弱带来的无力感、无奈感,年轻人难以感同身受。如孙犁晚年“无力同时洗完两只脚,就今天洗一只脚,明天再洗另一只脚”。上世纪90年代,90岁的冰心虽然仍在写作、接受采访,但病痛和虚弱唯有自知:“吃饭牙根痛,睡觉脚趾疼,不如死去。”践行养生者,或能延长寿命,或能减少病痛,但难以逆转生命的步履,恰如美国生命伦理学家艾泽科尔·伊曼纽尔所说:“年龄的增长会将身体的功能逐步侵蚀。医学并没有如它延迟死亡一般,减缓衰老的过程。”

长寿固然是极具魅力的诱惑,但年迈相随的虚弱则是无法逆转的。

2008年,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75岁时出版了《熟年革命》,鼓励老人“从年龄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仅过了两年,他在《老人这宝贝》一书中坦承:“75岁以上,从这个年龄段开始,身体会急剧衰弱,手脚也变得不听使唤,各种癌症、内脏疾病等等开始找上门来。”又过了三年,便病逝。

人老如树宜“剪枝”。树木的剪枝,集中有限养分,有助树的成长;人老“剪枝”,才能生活得轻松。“剪”去不必要的应酬、一概包揽的陋习、爱管闲事的欲望及诸多不良心态如自卑、烦恼、怕死等。清闲最重要的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既要老有所为,不慕名利,又要坦承虚弱,适可而止。憬悟退却,则需要更大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坦承虚弱又何妨 2023-11-06 2 2023年11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