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法治日报》报道,记者近日接到多位消费者反映,在购票平台购买航班延误险后,如发生航班延误的情况,平台只赔付几张机票代金券,且有使用人、使用时限和单次可用数量等限制。虽然不认同这种赔偿方式,但考虑到维权成本太大,只能自认倒霉。
赔付方式引不满
今年9月,陈先生一家乘坐的由广东珠海返回北京的航班出现延误。因在购票平台购票时买了航班延误险,事后平台给他赔付了10张总价为200元的机票代金券。同时规定,这些代金券只能一人使用,每次限用一张,有效期为30天。
“既然我买了航班延误险,就理应获得相应的赔付款,而不该是机票代金券。再说,30天内让一个人用完10张代金券,这合理吗?”陈先生完全不能接受平台这番操作,随后联系到购票平台的工作人员,要求对延误险进行退款。一番交涉之后,平台最终同意给陈先生赔付200元现金。
然而,并非所有人遇到类似经历时,都能像陈先生这样得到较为理想的维权结果。
今年8月,北京的杨女士在购票平台上购买机票和航班延误组合险后,也遇到了航班延误的情况,但后续理赔方式让她感到不满——航班延误后,平台在订单页面展示理赔“¥40”,但实际给了两张20元的代金券,而且是平台专用的代金券,有使用人、使用时限和单次可用数量等限制。
杨女士说,她向平台反映,平台工作人员以“正常操作”“都是这样理赔的”为由回复。她专门去查看了当时购票时延误险的详细说明。“平台在航班延误组合险说明页面,只重点突出保障内容和最高保额,将各种限制放到不起眼的地方,这难道不是在故意隐瞒和误导消费者吗?”
多次点击才见标准
记者在网上检索多个订票平台发现,平台均在机票付款界面搭售航班延误险,选中后并未弹出具体赔付标准和内容,只有进一步点击航班延误险说明和相关规定后,才能看到赔付标准。而在赔付界面,仅显示“¥”符号加阿拉伯数字,看起来就像是赔付现金的意思。
多位受访者称,不同平台对于航班延误险的销售方式和具体表述略有不同,但大多存在标注位置不显著、赔付标准不明确、具体表述不清晰等问题,容易给消费者造成误导。
涉嫌误导消费者
“按照法律概念中一般理性人的判断标准,在航意航延组合险有‘¥’符号时,乘客完全有理由相信赔偿将以现金模式支付,而非代金券。”在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风和律师看来,根据保险法规定,平台作为保险代理人,有如实告知并履行合同条款的义务,如果平台在没有事前约定赔偿方式为机票代金券的情况下,直接在后台给消费者赔付代金券,违反了最大诚信原则。
“平台在页面上显著标注‘延误最高赔¥368’,但在细则说明中,根据不同情形赔付代金券或现金,违反了作为经营者应当如实告知的义务,属于隐蔽的虚假宣传,涉嫌误导消费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陷阱。”王风和说,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消费者在平台购买航班延误险后,和平台构成合同关系。消费者是投保人,平台是保险代理人,保险公司是保险人。如果消费者不满意,基于合同的相对性,可以向平台主张维权。”(温远灏)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