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App“花式放贷” 消费者如何避坑

本文字数:3059

资料照片

上网买根葱被诱导贷款、买份早饭也被分成36期支付。近日,有关网络平台花式诱导过度借款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平台冲上热搜,引发关注。如今,借款功能几乎渗透到常用的每一款App,这些App也在用各种方式“提醒”你可以借钱。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消费的便利度,但同样也埋下了一定隐患。开通贷款后忘记还贷、贷款利率过高、个人信息的泄露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消费者。

征信上怎么多了一笔贷款?

2022年7月,小陈在某平台订酒店时被App推送了“先住后付”服务。该服务称不需要先付款就可以直接办理入住。“入住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信用贷。”小陈认为,在整个付款开通的过程中,平台并没有在明显位置提示消费者阅读相关协议,并且服务名称具有诱导倾向,很难让消费者发现其贷款的性质。

直到2023年7月毕业前夕,小陈查询个人征信时才发现这条贷款记录,随后他便向客服进行投诉,希望能够在个人征信上消除这条贷款记录。“客服当时的回复是会帮忙核实这一问题,但之后没有工作人员再继续打电话过来为我解决问题,于是我就在黑猫投诉上进行投诉。”小陈说,他还咨询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他,五年后会自动清理一次小额借贷记录。

不仅出行App,日常生活中的外卖、打车甚至办公软件都看上了贷款生意。2021年,山东枣庄的李峰(化名)因资金短缺,被WPS Office软件上的借款广告吸引,遂下载金山金融App借款,共计六笔,合计74800元,截至2023年3月时共还款55848.21元。李峰提供的一份个人消费贷款合同显示,借款金额为5万元,借款利率(单利)为1年期LPR 3.85%+3.55%(7.4%/年),还款方式为分期还款,贷款人为福建华通银行。但在还了8期贷款后,李峰认为,该笔贷款的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7.4%,甚至达到了36%。目前,多个安卓应用商店、苹果应用商店中已搜索不到金山金融App。

在不少App“我的”或者“我的钱包”栏目中,都有一个“借钱”入口,有的还在借款金额上方红字提示“可提现”“免息90天”“高额度”。比如,当打开哈啰单车时,可以看到首页有一个“领取额度”字样的红包,点开后页面弹窗提示“您还有待使用的优惠券1张”,在点击去查看后发现,有一张20元新客免息券。返回页面就是借款页面。还有部分视频类App,以赠送1个月视频会员等方式,吸引用户获取借贷额度。

互联网公司纷纷看上贷款生意

记者梳理发现,部分互联网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小贷业务,如美团旗下的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同时,互联网公司也会与其他持牌金融机构,如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合作放贷。还有部分平台公司并未成立小贷公司,仅为金融机构进行引流。

在黑猫投诉看到,用户投诉较多的问题包括征信问题、贷款利率较高、暴力催收、信息泄露等。

为何互联网公司纷纷看上了贷款生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这是互联网公司流量变现、客户变现的重要方式。这些平台积累了大量客户,平时运营也会吸引不少流量,将贷款业务进行变现,能获取更多利益,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依法合规的问题。

从这些平台展示的利率来看,通常在7.2%—24%之间,而目前不少银行的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在4%以下。关于利率问题,董希淼指出,金融机构、小贷公司不受LPR 4倍上限的限制,但是他呼吁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要逐步下降,不能过高。

董希淼提示,普通的金融消费者需要借贷,尽量找正规的金融机构。如果在互联网平台上,要找靠谱的大互联网平台。同时,要看清楚借贷提供的主体,贷款利率是多少,是年利率、月利率还是日利率,在贷款利息之外有没有其他费用。

隐私泄露、过度负债等风险暗涌

“无处不在的金融”大大降低了借钱周转的门槛,但在“满屏皆是金融App”的当下,隐私泄露、过度负债等风险暗涌,引起公众关注。

平台诱导贷款的“连环call”就是让部分消费者头疼的问题之一。例如,有哈啰单车的用户表示,经常收到平台电话邀请自己贷款,且每次的来电号码和IP地址均不同。

还有一些纠纷则涉及到分期付款的服务费问题。常见的投诉集中于平台诱导用户进行分期还款,并收取分期服务费,而提前结束分期也将收取相应服务费。

记者实测发现,相关平台在诱导用户开通借款额度、使用分期付款方式时,通常对优惠信息及开通按钮作突出展示,如标红、闪动等,但未对服务费做重点说明,服务费相关规定需要点入具体的服务协议中方可查看。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在开通借贷功能时,“同意协议”的选项往往为一键勾选或一键点击,但实际包含征信授权、信用付款、个人信息授权等多个协议。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表示,针对网贷市场的种种乱象,中国银保监会去年发布了《关于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的风险提示》,其中就提出了网贷平台所存在的诸如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等行为。

“结合实践,网贷如果在营销过程中存在着混淆、诱导消费者办理贷款、信用卡分期等业务的行为,将有可能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此外,网络平台的网贷还可能存在着过度收集、滥用客户信息的行为,比如不当获取消费者外部信息,使得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置于极大风险。”肖飒进一步补充道。

若App在用户开通贷款功能后,将贷款支付作为默认付款选项,且未做充分的还款提醒,造成消费者贷款逾期,责任应由谁承担?肖飒结合《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分析指出,上述行为涉嫌利用技术手段、格式条款强制交易,侵害了消费者所享有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在合意缺位的情况下,倘若运营方擅自将款项付至用户的账户中,相较于借款,二者更可能形成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用户仅负有返还本金的责任,无需对利息与期限担责任。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随意签字授权

实际上,早在2020年,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督促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经营管理。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相关平台和机构应守好自身底线,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相关平台和机构应为用户提供关于贷款风险的教育和资料,同时遵守法律法规,做好数据安全保护,避免误导性或过度的营销策略,尊重用户的选择。

肖飒指出,在客户信息安全方面,根据《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备案管理办法(试行)》,金融机构在客户端软件上架之前,应当办理备案。其次,设置了借款功能的App平台应按照与App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有关的指引,核查并完善《隐私政策》《用户协议》等有关个人金融信息的后台处理规则以及前端设置。比如,以字体加粗、标星号等方式显著标识敏感信息类型,明示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处理规则等。此外,App应参照《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在最小必要范围内收集处理个人金融信息,并在收集处理前获得消费者的同意。

专家建议,打通投诉、维权渠道,不能由平台、由金融机构自行解决,监管要直插到底,听到消费者的声音。另外,金融机构要提升透明度,公开借贷资金来源,区分联合贷、助贷、自营贷等。

面对App花式放贷的情况,消费者应如何避坑?业内专家表示,首先,消费者要提高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随意签字授权。其次,消费者应注意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信息。此外,合法的网贷平台应该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消费者在申请贷款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查询相关平台的备案情况。

(来源:中新经纬、21世纪经济报道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App“花式放贷” 消费者如何避坑 2023-11-21 2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