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更加舒适地出行、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一些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在城市发展中实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普及平等包容的观念,为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本版特刊登文章介绍国外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及相关法治保障。
英国:乘坐轮椅游览伦敦很容易
在英国伦敦的街道上,时常可见坐轮椅或者手持盲杖独立出行的残疾人。让他们顺利走出家门的,不仅有社会的支持和包容,还有成熟而多样的无障碍设施。据统计,英国有1410万残疾人口,其中超过九成残疾不明显。因此,在最大程度上提供公共无障碍设施成为保障残疾人独立有尊严出行的重要举措。
英国塞奇旅行社的创始人约翰·塞奇是一位脊柱损伤的残疾人。20年来,他曾16次坐轮椅游览了140多个欧洲城市,在他看来,伦敦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乘坐轮椅游览伦敦很容易,因为每辆出租车和几乎所有公共汽车都有轮椅坡道,旅游景点的大多建筑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以方便轮椅的出入”。
正如塞奇所说,伦敦出租车可以使用轮椅,其中许多提供轮椅坡道、旋转座椅以及感应装置和对讲系统,导盲犬同样可以上车。除此之外,伦敦700多条公交车线路几乎都配有无障碍设施,这些无障碍设施包括轮椅坡道、轮椅专用位置、为听障人士设计的电子显示屏报站服务、针对视障人士的语音提示、下车按钮上的盲文等。伦敦泰晤士河上的水上巴士、阿联酋航空空中缆车等也都为轮椅使用者提供了无台阶的坡道。所有马路路口都有坡道、盲道及红绿灯提示音,大英博物馆等景点还提供盲文导览图、语音讲解等。
除硬件设施,英国还注重对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无障碍培训,以便为残疾人提供及时专业的帮助。为了能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2020年,英国所有火车运营商和铁路网都加入了一项名为“向日葵计划”的项目。这个项目中,有隐形残疾的人可以佩戴印有向日葵图案的挂绳和卡片。如此一来,在公共交通上,工作人员和其他乘客可以注意到这个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时间、理解和帮助。
英国于1995年颁布《反残疾歧视法》,要求所有新的公共交通工具都必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便利设施。为此,英国交通部为驾驶员和车辆标准局提供了一项专项资金,以落实法规中的相关要求。任何违反规定的车辆将受到处罚。到2025年,英国铁路运输集团还将引入8000节无障碍列车车厢,并投资改善车站的无障碍设施。
德国:公交车进站倾斜一边
在德国各地,公交车进站时向路边一侧倾斜,是人们已司空见惯的场景。公交车上均安装特殊气囊装置,车门口设有可折叠板。折叠板打开,与路面之间形成一个坡道,乘轮椅的残疾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或推着婴儿车的人,可以免去登阶梯的麻烦,直接推动轮椅或迈步上车。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20年的统计,截至2019年,全德有790万严重残障人士。另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德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占全国总人口的21.8%。因此,德国各地对无障碍城市建设一直较为重视,各州也有着相关法律政策。
“为每一个人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德国无障碍城市建设之中,旨在通过对公共空间和建筑进行设计和改造,让包括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内的每一个人感到安全和舒适。
1992年,柏林市政府开始对无障碍城市建设制定规划,提出“为所有人而设计”的口号,把人作为城市建设的“标尺”。1994年,德国联邦议会通过对《基本法》的修改,明确歧视和疏远残疾人,以及歧视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条件,不能被社会接受。柏林市政府随后通过了《权利平等法》,成为第一个对此作出响应的联邦州,并于1996年将最初的无障碍城市基本建设目标写入《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柏林改造指南》中,在德国的无障碍城市建设中较早迈出步伐。
近年来,柏林逐步完善有关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法律,对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作出细致规定。2006年,《柏林建筑条例修正案》正式生效,要求在公共建筑的无障碍建设中,必须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群体的基本需求,如建筑物中至少有一部电梯适用于婴儿车、轮椅、担架的使用,建筑物须为行动不便及轮椅使用者提供靠近路边的安全专用停车空间等。柏林市政府的相关法律同时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诸多细节作出规定,如公共道路的盲道、配备声学和触觉功能的交通灯设计,以及路面垃圾桶、自行车架、电话亭等设施应放的位置等。生活在柏林的人们能够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感受到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成果,柏林也因此于2013年获得了由欧盟颁发的无障碍城市奖。以公共交通为例,在柏林173个地铁站中,75%配备了无障碍电梯,70%配备盲人引导系统;803个有轨电车车站中,超过530个设计改造为无障碍车站。从2020年起,柏林公共交通公司开始在该市6500个公交车站测试建设比马路高22厘米的人行路面,比之前提高6厘米,这意味着未来乘坐轮椅的乘客不必使用车门处的折叠板,也可以直接上车。
新加坡:地铁站设置特殊检票口
近年来,新加坡在对交通设施、建筑物、公园、博物馆、体育设施等公共场所的建设和改造中越来越融入无障碍包容性理念,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带小孩家庭等群体的需求。比如,新加坡98%的巴士站和所有的地铁站经过无障碍设计,地铁和站台之间使用橡胶填缝剂,方便坐轮椅、使用代步工具、推婴儿车人士上下车。地铁和巴士上设有专门停放轮椅、代步工具、婴儿车的公共空间。
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还专门为行动不便人群设置特殊检票口。很多地铁站楼梯、坡道的扶手上以及公共厕所的标牌上都印有盲文。一些地铁站的乘客服务中心安装了听力增强系统,为视力和听力障碍者提供帮助。新加坡2008年以后修建的出租车站都经过无障碍设计,政府计划对所有出租车站进行无障碍改造。交通信号灯转换时也会发出声响,提示盲人何时过马路。
早在1990年,新加坡就推出《无障碍通行准则》,指导开发商、建筑师在建筑项目中规划设计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特殊需求的设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该准则不断更新,为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建筑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该准则,新建或者大规模翻修的建筑工程,包括医院、交通枢纽等,必须确保建造适合年长者、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2006年,新加坡出台《无障碍总体规划》,在市场、购物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医院、地铁站等公共建筑里建设或升级无障碍设施。为鼓励私营建筑业主把无障碍设施纳入改建及扩建工程中,新加坡建设局专门设立无障碍建设基金,迄今已支持约150家购物中心、酒店等增设无障碍设施。
为了提升出行便利度,新加坡也注重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和协助残障者自立局合作推出相关手机应用程序,视听障碍者和轮椅使用者下载该应用程序即可实时查询巴士等候时间、即将到站的巴士是否有足够的轮椅空间等信息,并可提交搭车需求。该应用程序也会向相关巴士司机发出提醒,通知前方站点有残疾人,需要及时给予协助。
韩国:推动无障碍信息化建设
韩国最具特色的是无障碍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信息化建设,1996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此后又陆续出台了《电子签署法》《密码利用促进法》《信息通信基础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为了避免低收入者、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因经济、地域、身体或社会条件无法正常获取信息通信服务,2001年韩国出台了《消除信息差距法》。该法规定,由14个政府机构联合采取措施,实行消除地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计划。如由国立中央图书馆推进的有声书籍分享中心的运营、残疾人专用图书馆资料统合管理系统的普及、通信费用补贴等制度均使残疾人受益。残疾人通过电话等通信工具使用残疾人图书馆阅读服务时,可减免50%的通信费用,改变了视力残疾人因经济负担能力低无法正常使用残疾人图书馆阅读服务的状况。
2010年,在联合国对各国电子政府的评比中,韩国排名第一,荣获联合国首次设立的电子政府奖。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