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法治专版

在社区、商圈、医院……寻找“枫桥经验”的城市坐标

徐汇:新时代描画基层治理新“枫”景

本文字数:3073

依托“信访受理站”排查社区居民诉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记者  季张颖

“施工噪音挺大的,粉尘又到处飘,我们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大家放心,我们会积极维护居民的利益,大家要多给居委一点信任!”……

这是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南二居委今年推进旧改过程中,居委书记陆婷和居民一次日常的沟通。居民反映的一桩“小事”,随后落地成一份减轻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的施工方案,让矛盾化解在了基层。

在徐汇,不仅是在社区,在商圈医院、街头巷尾……这般“枫桥经验”的新“枫”景正成为一个个城市坐标里的新风尚。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徐汇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治理实践持续创新,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徐汇新格局。

政法委

“家门口”破解百姓烦忧

走进斜土路街道肇清片区“生活盒子”,右手边有一块辟出的区域,这里便是“信访受理站”。一方小小空间内,“接访桌”搬到了群众身边,实现在“家门口”为居民群众提供建议征集、纠纷调解、解忧帮困、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一揽子”服务。

这正是徐汇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家门口”信访和解纷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片区信访受理站的建立,与街镇、居委形成了基层三级解纷的‘金字塔’体系。”记者从徐汇区委政法委获悉,源头上,徐汇区依托“信访受理站”,动员基层志愿力量,建立了一支由437人组成的街镇民情联络员队伍,排查社区居民诉求,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解纷力量的构建中,徐汇区也将政法力量“沉”到了家门口,依托“甘棠树下”“汇心检察”“解忧法空间”、综治中心及社区警务工作室等平台,向片区延伸服务,汇聚了包括社区法官、社区检察官、社区民警及调解、律师、公证等在内的多元解纷力量。

“像在漕河泾街道旧改中,就是通过延伸‘家门口’信访解纷的服务供给,变‘上访’为主动‘下访’,变‘接访’为深入居民区‘走访’,第一时间掌握了居民的诉求,最终帮助旧改居民纾困解难,避免小事拖大。”徐汇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孟毅敏介绍。

据悉,自今年启动建设以来,徐汇区全区已实体化运行片区信访受理站35个,接待群众1110人次、下访走访768人次、解决问题487件次,实现小事不出居委和片区、大事不出街镇、矛盾不上交。

法院

社会法官躬身当起“连心桥”

2021年夏天,徐汇区某居委会向徐汇区人民法院社区法官工作室反映,其社区内有一位失智失独的池姓老太太,独自生活存在安全隐患。为让老人有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居委会准备将老人送至养老院,但由于缺少监护人办理手续,一时无法推进该工作。

案件到了徐汇法院社区法官王宏霞手里,为了尽快帮老人解决养老问题,工作室创新开设宣告行为能力绿色通道,指导该街道司法所先行为老人进行行为能力的委托鉴定,与此同时,王宏霞和法官助理还上门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并与居委、司法所等单位联动查找老人的亲属情况。经过多方打探,找到了老人50多年没有联系的兄弟姐妹。在法官耐心的说明和解惑下,老人亲妹妹的儿子郭某同意担任老人的监护人。老人的行为能力宣告判决后,社区法官指导居委就老人的监护人事宜办理相关材料。历时7个月,老人终于住上了离家较近的养老院。

这一案件正是徐汇法院发扬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司法理念现代化,把能动司法贯穿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审判工作始终的生动写照。

2018年3月12日,徐汇法院沿袭周召公甘棠树下为民解忧的传统司法文化,成立“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将司法资源下沉至社区。多年来,徐汇法院努力架好司法为民的“连心桥”,办好矛盾纠纷的“调解站”,做好普法宣传的“播种机”,当好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推进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公安

医警联动缓解就医“堵点”

在上海中心城区里,徐汇区的医疗资源相对集中,辖区内共有医疗机构42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9家,常态日均人流量达15万人次。巨大的就医人流量,极易造成各种就医“堵点”,进而引发一系列矛盾纠纷。

为此,徐汇公安分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量排查化解各类涉医矛盾纠纷,近5年来,共排查化解各类涉医矛盾纠纷4629起,切实为市民群众营造更安全、更有序的就医环境。

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医警联动”机制为缓解就医“堵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获悉,一方面,徐汇警方积极争取医院支持,因地制宜落实办公场地,依规制定警务室建设标准,配齐配全装备,落实属地派出所1警2辅重点时段专职进驻。派驻民警协同医院医务处开展医患矛盾纠纷化解、内部安全检查等工作。

另一方面,针对医院周边治安环境,徐汇警方还协同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医院,严厉打击倒卖挂号凭证、充当“医托”行骗和其他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据悉,2017年以来,徐汇警方共查处涉医案件8起,行政拘留5人,处置“医闹”事件90余起。

徐家汇

“所所联动”构筑商圈朋友圈

徐家汇,是徐汇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随着徐家汇中心、天桥连廊、徐家汇书院等标志性项目的陆续呈现,徐家汇商圈更新的初步成效得以显见。

而在这张城市的名片背后,如何为“世界级商圈”保驾护航,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上海营商环境助力?

近年来,徐家汇街道司法所、市场监管所以“所所联动”机制为切口,成立“徐家汇商圈消费纠纷联合调解工作站”,创新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努力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化解在基层。

“‘所所联动’改变了以往单一行政调解模式,实现了联合调解的合力。”徐家汇街道市场监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区级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建立后,街道司法所选派专职调解员坐班、选配调解秘书负责投诉件的归类、梳理和分派,并指派律师作为后援支持。街道市场监管所轮流派驻专职干部协同、指导开展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同时还引入行业性专业行政调解委员会、律所、社会调解组织等力量参与消费纠纷调解,站在消费类纠纷化解“第一线”。

据悉,截至目前,徐家汇街道还建立了包括“百胜”“优衣库”“阿迪达斯”等大型企业的“快速处置群”40个,“人民调解员+监管干部+企业售后服务人员”三方紧密互动,形成快调机制,解纷效能进一步提升。

如今,消费纠纷“所所联动”联动调解模式已在区级层面形成机制,并拓展至漕河泾、虹梅、田林等多个街道,从源头上降低了纠纷量。

华泾

按下物业纠纷化解“加速键”

华泾镇,地处徐汇区最南端的区区交界地带,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治理的相关问题也在华泾镇逐渐显现。

前两年,华泾镇印象欧洲小区内,部分业主家中出现房屋内墙空鼓,部分墙面变形,甚至爆裂脱落……由此引起小区矛盾频发、群体投诉集中爆发等情况,并在物业管理、业委会运作等方面出现争议。

当时,华泾镇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行派遣工作组“专班工作法”新模式,搭建镇相关部门及小区“三驾马车”与业主居民间的沟通协调的平台,全面掌握信息并综合分析,建立完善工作机制。

“在工作专班的成员架构上,我们充分吸纳具备法规政策、矛盾调解、物业管理、社区治理等各领域专业知识的人员,将这些力量下沉到社区,改变过去‘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转变。”

华泾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工作模式的完善中,一方面,我们通过线下沟通协调会及线上微信工作,高效接待来访居民,及时沟通处理,提升工作实效;另一方面我们也引入了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小区结对律师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记者获悉,华泾镇专班工作组设立以来,在业委会换届、新老物业交接履职、社会面稳控等事项上成效明显,精准解决小区临时托管、矛盾管控等难点问题,推动小区“三驾马车”更加有序运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专版 B08徐汇:新时代描画基层治理新“枫”景 2023-12-15 2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