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你可以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听到他洪亮的讲课声,你可以在草坪边看到他正热情地接待来自五湖四海友好学校的师生,你可以在排练厅看到他拿着剧本和道具指导英语戏剧选修课的下一个实践研究活动。要是来得巧,或许你还能在剧场看见他和学生一同出现在校园年度大戏的舞台上。他,就是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英语教师,饶立钧。
2007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饶立钧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任教至今,任英语教师,并参与学校外事办公室各项工作。他秉持“兴趣是教与学的第一动力”,积极探索激活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策略,强调“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获得同行认可,受到学生喜爱,先后获评“长宁区教学能手”与“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2019年获评“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评“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202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每次被问及作为教师的成长经历时,他总说自己是一只笨鸟,每天都记得要多飞一会儿。正是这每天不划水、多扑腾的功夫与毅力,让他在教育这座森林里找到微小而又确实的幸福。
参赛收获全国一等奖
2019年的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时任市三女中校长徐永初说:“小饶,这次青教赛你去。”他自感实力有限难以胜任,但徐校长让他放下顾虑,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他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角色多等困难,接连过关斩将,获得第三届上海基础教育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竞赛特等奖。之后他代表上海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挑战原有极限。
整个暑假,他完全投入到全国比赛的备战过程中。参赛教学设计一共有十套,从头到尾都得到了专家打磨与改造,摆在他面前的难点就在于吃透、内化专家指导意见。对教学研究的赤诚之心,以及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助推着他不断前行。比赛当天,他抽到的是一节写作课,虽然在客观上对“无学生”的演课型比赛来说难度不小,但一旦内化把握好了就能出彩。最终,他不负众望,捧回了中学英语组一等奖第一名。
害怕“多线作战”的“多面手”
饶立钧说自己“完美主义倾向”让他从小不擅长“多线作战”,但在十余年的从教经历中,他对教书育人的那股执着和使命感,把他改造成了英语教研组的“多面手”:英语教学之余,外事交流、英语戏剧都是他活跃的舞台。
遇到英语戏剧大赛,在确保正常课堂教学之余,他还得“三头六臂”管舞台、督演员、运道具,排练全靠放学、比赛都在周末。他说多头兼顾确实苦,但也要感谢那段经历,让他发现和促进英语戏剧向教学成果转化。目前,英语戏剧选修课成为常规必修课中阅读和口语等传统环节的研发平台,他甚至直接就把选修课命名为“戏剧实验室”。
饶立钧的个人教学研究课题“以语言为主要介入内容的高中英语过程写作教学实践研究”获2016年度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评选二等奖,探索解决高中英语写作中“重结果轻过程”、“读者意识薄弱”、“词不达意”等问题。
他说,笨鸟每天坚持多飞一会,即使绕了点儿远路,也能有进步和收获,关键在于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苦练核心技能,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做有辐射力的教师
2020年初,饶立钧与其他一千余名各科教师义无反顾地投入上海市中小学在线教育《空中课堂》的制作中。春秋两季,他共执教高三年级英语学科11课时。
11节课光讲稿就有60多页2万2千余字,几易其稿更是备课阶段的日常。他说,能得到多名教研员一对一磨课是难得的机会。临近截稿之日,难免挑灯夜战。子夜时分灵感悄然而至,“这个环节还是换一种形式吧”,“这段例文的表达改得再贴合学习要求一些吧”。不知不觉,窗帘的缝隙间透入了微光,鸟儿已开始“练声”。回想起那段时光,饶立钧说,这是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2021年饶立钧领衔的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近3年来,工作室立足教育教学一线岗位,结合“双新”背景,落实新教材进课堂首轮工作,即依据新课标、新教材及学情,编制全新学案,并通过校际交流、市区教学研讨、空中课堂等平台,将课堂实践成果辐射到市、区各层面,获2021年区学科命题素养高中英语一等奖、2022年市中小学单元作业设计比赛高中英语三等奖,三年内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空中课堂”资源建设任务37课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