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栖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共产党人最早在这片沃土上播撒红色火种,形成星罗棋布般的革命据点,也记录下层层叠叠的红色记忆。这些历史篇章大多载入史册,但也有某些痕迹则如明珠暗投,淡出人们的记忆。徐家汇赵巷就是一个显例。
历时300余年的赵巷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村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为它地处法租界与华界结合部,给共产党人的扎根、活动留下了空间,涌现出一批精英,也导演出一幕幕壮剧。然而,这一革命的据点却鲜见史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政建设及旧里改造,赵巷已在上海版图上彻底消失,更是无人问津。
值得嘉许的是,生活在赵巷50年的赵族后裔赵景国先生毅然负起责任担当,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采访、研究、整理赵巷红色遗迹,还组成“赵氏后人”团队披沙拣金,挖掘相关史料,编印了5卷《徐家汇赵巷文化记忆》,并延请一批专家在学术上把关,使之沿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新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学林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学术成果《海派之源·星火赵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学术界高度赞誉。著名学者苏智良认为:“本书通过概述和8篇人物记事,全景式地再现当年赵巷这个小村落,在革命者的引导下,从沉睡到觉醒,最终成为一方红色的热土。本书细节鲜活,故事曲折,人物丰满,文字生动,丰富了上海城区微观史的写作。”
自不待言,赵巷是上海革命史、中国城市革命史中的一个微型案例。倘若具体剖析这个案例,它的形成具有两个特质:其一是“引进”革命思想,传递党的光和热。赵巷的三个“红色女婿”——查阜西、柳湜、艾寒松不止是迎娶了赵巷的女性,更是带来了革命火种,使得这个藉藉无名的小村落平添了红色基因,成为地下党活动据点;其二是沐浴新风的赵巷“走出”一批年轻的革命志士,如徐鸿、刘大明(赵子诚)、赵金秀、赵敬耕、赵子云等,展示其投入革命洪流(尤其是抗日前线)的绚丽风采,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卓然贡献。
赵巷的“复活”为今后在城市改造中如何发掘红色史迹提供了一个典范。其启示意义除了注重有亲属血缘关系者的口述、查阅史料、媒体宣传外,还得争取所在地区党政部门的鼎力支持。赵巷再现辉煌,其挖掘工程始终伴随着徐家汇街道党工委的身影。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