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推动法治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效能

本文字数:2881

【概要】

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部,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是上海的“水路门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因“宝钢”这一重工业历史性成就,打下“改革开放第一桩”。辖区面积299.19平方千米,包括3个街道、9个镇,户籍总人口约105万人,常住人口227.19万人。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宝山力求提供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公共安全。

“北转型,宝山行”。近年来,宝山区全面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针对解决社区治理主体如何增能、居民法治意识如何增强等长期困扰本地基层治理实践等关键问题,宝山区如何形成社区依法治理合力?如何巩固基层治理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宝山区委政法委书记陈云彬,为我们分享宝山的经验。

□  见习记者  王葳然

记者:宝山区在基层法治建设中有何先进做法?在做好这项工作方面有何秘诀?

陈云彬:一是聚焦机制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同频共振的社区依法治理合力。

顶层设计汇聚依法治理合力。区层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宝山基层治理能力全面跃升,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宝山范式”。区司法局全面对标法治综合部门职能定位,深入推进街镇、村居基层法治建设,组织指导12个街镇成立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建立区、街镇、居村三级法治建设统筹协调体系,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与村居自治、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重点工程同频共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从“分散布局”到“整体谋划”转变。

部门联动构建社区治理良性循环。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机制,推动司法、民政、房管、建交、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建立上下联动的“难题会诊”机制、多方协同的典型选树机制、任务落实和群众满意度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区—街镇—社区风险隐患三级分流机制,优化“三所联动”工作模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乡村治理等工作协同并进。

网格共治推动精细高效发展。我们坚持将网格管理、精细服务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持续增强基层服务供给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区司法局持续抓实基层基础,指导支持各司法所建立“4+1+N”网格运行机制,即:4个司法所公务员,1名社区矫正执法人员,N名司法社工,将司法行政工作与基层网格有效对接,将矛盾调处、法律服务、普法宣传等专项工作紧密融入基层治理网格,实现服务资源共享、社区安全联防、教育矫治联抓、民生保障联帮。

二是围绕法治惠民,打造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培育一支懂调解、精法宣、明法理的社区治理队伍。为推动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法律咨询在基层社区“一站式”解决,区司法局充分利用社区网格治理体系,使得1613名人民调解员、200余名村居法律顾问、3000余名“法律明白人”和1000余名“法治带头人”遍布全区各个社区网格,打造“五分钟诉求民意通达圈”。今年以来,在各社区开展法治培训、法律宣传100余场,参与纠纷调解5000余件,大力推动软法善治与文明社区建设同频共振。

建成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内容的社区依法治理阵地。邀请治理专家、律师、调解员等群体,参与建立村级议事会、乡贤调解团、志愿服务队等“议事智库”,推动村民由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如,月浦镇“众议厅”议事平台,对村集体重大决策事项,邀请律师、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全程参与议事协商。充分发挥乡贤在社区依法治理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打造“魏刚调解工作室”“朱志仁调解工作室”等各具特色的调解工作品牌。打造“法润宝山”法治文化品牌,推出“一法讲堂——法治赋能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法治同行”等特色课程,切实推动法治带动社区自治、共治。

打造一批普惠性、高质量的社区公共法律产品。开辟区层面首家以党建为引领、实体化运行的“法治红船”普法项目,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巡回开展“云普法”活动,惠及10万余人;聚焦社区治理难点、痛点问题,以村居民自导自演短剧形式,联合推出《说·法》栏目,累计点击观看量超4万余次;整合全区700余个法治资源,制作发布“宝山区数字法治地图”,为宝山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指引和法治体验;发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的“草根宪法”作用,结合房屋租赁、停车位管理等城乡社区热点矛盾,会同公安、民政等部门,形成村规民约模板并推广应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不断夯实。

记者:您刚刚强调了社区、村居之于宝山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那么您认为应如何巩固这些社区依法治理成果?

陈云彬: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具体的做法是:(下转A8)

(上接A1)

设立社区治理学院,推动教育赋能社区治理。宝山区在全市首创社区治理学院并实现实体化运作,打破“教育只能归学校、治理就该归居委”的固定思维,区司法局联合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打造“大咖专家+乡贤代表+社区管理人员”为一体的特色师资队伍,推出精选“金课”菜单,为全区575名居村书记和4000余名居村“两委干部”开设了38个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班,形成“教育+治理”学习新样态。同时,为提升基层社区干部依法依规管理服务水平,设立“沉浸式实训课堂”,将社区微更新、充电桩安装、电梯加装、小区停车改造等转化为教学中的驱动性问题,并由专家老师进行观察指导,形成“模拟演练—专家指导—反复修正”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推动治理融入课程、走进生活。

建设“社区通”平台,推动智能平台与社区治理体系联通互融。基层社区治理中,针对社区各工作系统间联通互融不够,群众需求的导向还未完全聚焦的问题,宝山区建立运行智能化治理系统“社区通”,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居村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律师、警察、业委会等资源在居村层面整合,建立“自动收集、分层处置、全程记录、群众测评”的问题跟踪系统,专门开设“公共法律服务”板块,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预约调解等多种个性化服务,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后台工作人员会立即予以回应处置,居村能解决的问题,由居村解决;超出居村范畴的,由司法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司法局业务部门约请职能部门解决。自“社区通”设立以来,90%的纠纷在居村层面有效解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矛盾不出村居,纠纷化解在基层”的承诺。

培育“社区小先生”,推动社区治理新力量产生治理大能量。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最大的难点在于动员,参与治理的老人多、闲人多,居民参与度不够,单纯依靠社区力量难以治本。宝山区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引导少先队员主动融入社区,带动家长参与普法宣传、垃圾分类、楼组建设等公共事务和志愿活动;以“高中生法治辩论赛”为契机,评选优秀辩手为“社区法治小先生”,积极挖掘和分享典型经验做法,推动社区依法治理提标升级。区司法局还积极引导“社区小先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实践活动,培养“小先生”们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要求,宝山区将继续通过完备的制度方案,让人民调解工作更有凝聚力,让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基础环节,不断巩固全民参与、全民实践的基层治理良好局面。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头版 A01推动法治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效能 2024-02-21 2 2024年0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