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元鹏
据媒体报道,盲袋是一种商家随机在不透明的纸袋中放入商品,顾客必须付钱后才能打开袋子查看的销售模式。因为其无法预知的神秘感以及较低的价格,吸引不少消费者争相购买。然而一些商家将盲袋销售当成了清理库存的手段,甚至盲袋商品中有不少残次品,比如有消费者购买服装盲袋,打开袋子却收获了一堆袜子。
打开“盲袋”,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堆袜子。这肯定会让消费者感到十分不舒服,会因为“物不所值”而对“盲袋销售”这种方式有了抵触的心理,下一次也就会敬而远之了,如此“盲袋销售”最终也就会自己堵死了自己的路,让“盲袋销售”无法长久。
从以往的“盲盒”到如今的“盲袋”,就是用“销售方式的创新”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消费模式,盲袋销售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活跃了市场的氛围。
但是,不管销售的方式如何创新,营销的理念如何翻新,吸引的模式如何花样,做生意都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底线:童叟无欺、物有所值,也就是要让消费者感到“钱花的是值得的”。只有“钱花的是值得的”,消费者才会因为“物有所值”而继续参与,而“物不所值”的话,谁还会参与?
“盲袋销售”呈现出的问题很多:其一,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严重,“盲袋”的销售方式再好,也装不下假冒伪劣商品,这是商业道德的底线;其二,是坑蒙拐骗,商家有的在做一锤子买卖,比如有的“盲袋”销售价格是300多元、500多元,而其中的商品真实的价格才100多元、200多元,把“盲袋销售”搞成了赌博行为。上当的消费者上一次当、上两次当,还会上三次当?其三,维权困难,不管是假冒伪劣的,还是搁置了很多年的老商品,亦或者是“物不所值”,找商家理论的时候,很难解决问题。这种让消费者“愿赌服输”的“薅消费者羊毛”的做法,显然难以长久,也不符合市场商品销售的公序良俗。“商品”不可让消费者“伤心”“伤痛”。
打开袋子一堆袜子,是“盲袋”不是“盲区”。对于“盲袋销售”需要监管部门依据市场现实,制定一个公平合理、依法依规的“游戏规则”,既要体现“盲袋销售”的趣味性也要体现合理性。这是商品市场的底线规则。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可因为新鲜而“盲从”,对于市场而言也不可以存在监管的“盲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