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昨天,在国务院总理李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老有所养”是其中的热词,也是民生焦点。报告指出要加强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也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建议,建议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
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具有现实意义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9亿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大约有4400万人。他们不同程度需要医疗护理和长期照顾服务。据统计,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但目前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
周燕芳表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时期,养老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养老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负担重、收入待遇偏低、承担一定的照护风险等因素,导致养老服务人员长期工作压力和身心负担过重,影响着其服务品质、服务效率和积极性。
养老服务人员职业现状亟待改善
周燕芳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行业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薪酬管理设置比较单一,养老护理质量评估比较困难,多是以照顾老年人的数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2020年度养老护理员平均工资收入约为4985元/月,而2019年上海技能人才平均工资收入为10658元/月,相比之下,养老护理员的收入偏低,很难吸引到年轻人从业。
此外,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养老护理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而相比于其他服务型工作,养老护理员面临更巨大的心理压力。“首先,很多直接的压力来自人际沟通。其次,除去需要为老人吸痰、导尿、清理呕吐物等令人不悦的场景,还需要经常直面老年人的病态、痛苦、挣扎、死亡等负面情绪困扰,都会造成他们长期身心疲惫不堪。第三,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可度偏低,社会正反馈和价值感不足,职业荣誉感不强。”周燕芳说。
周燕芳表示,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很多服务人员离开家乡,在就业市场处于弱势,加班、倒班司空见惯,还要克服职场文化、语言障碍、服务对象的刁难等一道道“关口”,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养老企业经营压力大。我国现有的“时间银行”机制发展相对落后,只能在企业与个人之间小范围实施,由于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存疑,提供为老服务的志愿者多半是出于公益,激励作用有限。
建议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福利保障体系
为此,周燕芳认为,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激励保障,用“员工的笑脸”换来“老人的笑脸”。
她建议建立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根据服务人员的服务专业度、服务时长、服务成效等因素,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专项税收优惠条件、积分落户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职业教育补贴、高等教育学费减免等实惠政策。
同时,还应对有特殊贡献的养老服务人员设立专项奖励计划,对在养老服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嘉奖和财政支持。对为养老服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的合规养老企业,可根据其缴纳员工社保的金额按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
同时,定期评估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了解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面向养老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心理疏导服务和培训。为鼓励全社会各类人才积极参与为老服务,周燕芳建议政府设立公共平台,将志愿者在养老机构提供为老服务的时间进行货币化,志愿者可在日常消费中广泛使用此类“虚拟货币”,把单个企业的远期承诺变为随时可兑现的政府背书,从而激发各类人才提供为老服务的积极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