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夏天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格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围绕今年1.69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展开热议。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勇接受了本报的专访。在访谈中,陈勇表示,上海检察机关正抓紧制定深化服务保障“五个中心”建设的检察意见,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上海检察机关要用司法为民的实绩彰显人民城市的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
谈营商环境:
以市场化为主线、法治化为保障、国际化为标准
记者:龙年开年,本市即发布了7.0版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上海检察机关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有哪些考虑?
陈勇:我们聚焦“五个中心”“四大功能”等战略部署,努力以法治之力维护经济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比如在检察方案上,我们出台了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20条意见”,修订服务保障科创中心建设“20条意见”,推出服务全面注册制改革“16条举措”等。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与公安机关共同清理涉企“挂案”,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积极推动“一案合规”向“行业合规”深化、事后合规向事前合规拓展;全面实行知识产权综合履职,在全国率先探索商业秘密刑事案件提级管辖,以“专业精尖”护航“专精特新”;积极探索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公益诉讼,助力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正抓紧制定深化服务保障“五个中心”建设的检察意见,以高质效检察履职服务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国际化为重要标准,落实平等保护原则,以开展“检察护企”、行政检察护航营商环境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协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比如,加强对利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的立案监督;聚焦涉及企业债权、物权、劳动争议、破产重组等领域,加强民事监督;常态化开展涉民营企业“挂案”清理;积极有效探索推动涉案企业合规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努力以上海实践助力完善顶层设计,以上海经验为全国探路;依法惩治和预防民营企业内部人员实施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利益输送等侵害企业利益犯罪,切实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我们还将在最高检的指导下,深入研究、积极探索检察涉外法治工作,有力保障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谈监督本职:
提升能力,实现有力有效监督
记者:今年市检察院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在做优法律监督本职上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可以具体谈谈上海检察机关将开展哪些重点工作吗?
陈勇:“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是监督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关键要实现各类法律监督职能全面协调充分发展,必须从法律监督体系、机制、方式等方面予以把握,从而开创“争一流、走在前、排头兵”的新局面。
在优化完善法律监督体系方面,刑事检察重在构建以证据为中心的刑事指控体系、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刑事诉讼制约监督体系等“三个体系”;民事检察要提升能力,实现有力有效监督;行政检察要坚持以行政诉讼监督为重心,扎实有序推进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公益诉讼检察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超大城市公益保护“上海模式”,持续推进精准规范办案,办好引领性案件;检察侦查重在稳步推进,加强专门队伍和办案机制建设。
在升级法律监督机制方面,经过前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初步实践,全市三级院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的意识逐步增强。要继续健全完善一体化机制,出台指导意见,加快体系化、长效化、实质化运转,同时健全与法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制约机制,为法律监督创造更良好的环境。
在创新改进监督办案方式方面,要依法用好自行补充侦查和退回补充侦查,用足用好调查核实权,全面深化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促进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谈检察为民:
群众参与做好“加法”诉累访累做好“减法”
记者:近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在为民办实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今年又有哪些考虑?
陈勇:最高检近日启动了“检护民生”专项行动,要求重点加强民生司法保障,运用法治“力度”切实提升民生“温度”。我们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司法为民的实绩彰显人民城市的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
在可感受上,要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做到民有所呼、检有所应。比如聚焦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环境资源、食药安全、财产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加强检察工作,开展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涉食品安全问题专项监督,加大对劳动者特别是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
在能体验上,既要保证参与渠道,也要注重体验感受。一方面在群众参与方式上做好“加法”,比如综合用好公开听证、检调对接、律师参与申诉案件和涉法涉诉信访化解等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员、特邀检察官助理、“益心为公”志愿者等作用,为人民群众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拓展渠道、创造便捷。另一方面对当事人的诉累访累做好“减法”。比如加大案件繁简分流、速裁程序适用力度等,促进更好更快实现公平正义;落实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在检察各环节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在得实惠上,要进一步做实“帮当下、助长远”。我们要为合法权益“撑腰”,比如加大公益诉讼、支持起诉力度,不让维权“有心无力”。要为困难群体“护底”,聚焦老弱妇幼等重点人群,更加精准有力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同时推动健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既“输血”更“造血”。要为长远治理“出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理、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制发高质量类案检察建议,助推城市治理现代化。
谈深化改革:
基本完成全流程全息在线办案体系建设
记者:上海检察机关在深化检察改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年有些什么打算?
陈勇:近年来,我们对标“排头兵、先行者”,坚持守正创新、巩固深化、完善提升,努力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改革的举措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去年,我们结合主题教育,将“优化检察一体化”作为上海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课题。经过广泛调研、交流学习,我们完善了顺畅贯通的纵向一体履职机制、有机衔接的横向一体履职机制和务实协作的跨区域一体履职机制。紧抓检察权运行制约监督,坚持“放权”和“管权”并重、管案和管人结合,在最高检案件管理5项激励性评价指标中,上海3项位列全国第一,是全国唯一5项指标均排名前五的地区。健全执法司法配合制约机制,与公安、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维护公平正义。高标准实施数字检察战略,借力城市数字化转型,率先实践最高检一网运行、一网通办、一网赋能、一网运维“四个一网”顶层设计,稳步破题起势。
今年,我们将认真落实最高检《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及本市实施方案,更好发挥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检察系统的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健全依法一体履职机制,优化上级院领导指导机制,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融合履职,探索一体化、现代化的检察保障。进一步加强执法司法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加快法检、公检、司检等会商成果转化,共同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基本完成全流程全息在线办案体系建设,与浦江实验室等合作探索构建司法领域专业大模型,筑牢数据安全屏障,更加精准智能地服务决策、服务办案、服务公众。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