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昨天,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审判工作白皮书及典型案例。记者从会上获悉,在新型零售消费纠纷中,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新型消费业态案件高达37.15%,涉及社区团购、“潮玩盲盒”、密室逃脱等。浦东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天衣通报浦东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审判工作情况,浦东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毛海波通报浦东法院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会议由浦东法院政治部副主任、院新闻发言人王治国主持。
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浦东法院共受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16932件,审结16437件。白皮书显示,从案由看,服务合同纠纷及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数量最多,达35%,买卖合同纠纷次之,占比26%。白皮书分析,因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消费者品质需求增高、维权意识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类型分布广泛、调撤比例较高、涉众群体诉讼增多等特点。
近年来,新消费领域、新消费模式层出不穷,给司法审判带来了新的挑战。白皮书为此对网络消费、新兴零售消费、文体旅游消费、跨境电商消费等案件进行类案分析。记者注意到2022年、2023年,新兴零售类案件标的总额分别为6768.74万元、9053.19万元,增幅达33.75%,新兴零售类消费需求增长明显。其中涉及的消费品类丰富,不仅有宠物、潜水课程、奢品箱包、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定制家居、户外装备、智能穿戴设备、盲盒产品,还有高尔夫俱乐部、高档养老社区、视听网站会员资格等,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品质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外,年轻人对于新兴商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相对更高,相关案件中的诉讼主体以25-40岁的都市白领人群为主,占比约为62.79%。
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的新型消费业态案件占比突出,达37.15%,涉及的消费业态包括: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社区团购;以社交互动刺激消费需求的社交电商;线上线下一体化融合的体验式零售商超;因新型潮玩兴起的“盲盒+”交易,如“机票盲盒”“美妆盲盒”等;以优惠权益包作宣传的线上汽车“盲订”,即在新车未批量生产或仅公布部分配置信息的情况下,消费者在线预定即可享受购车优惠的消费形态;以场景互动体验为主的“沉浸式”娱乐,如密室逃脱、“剧本杀”等。
争议焦点方面,除与传统消费纠纷中的产品质量、欺诈消费、经营者瑕疵履行、惩罚性赔偿及举证责任的分配等争议外,还涉及社交电商、社区团购业态下的主体责任争议、线上预定模式下的定金返还争议、“沉浸式”娱乐业态下的经营者安全保障争议等。
白皮书指出,目前新兴零售消费纠纷的症结在于预售模式下违约争议突出,消费者保护措施有待完善;社交电商产品质量保障缺位,虚假宣传欺诈消费现象频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加剧,过度采集和滥用现象亟待规制。
会上,浦东法院还发布了10起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涵盖密室逃脱、医疗美容、婚介服务、会员续费、车辆租赁等多个领域。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