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经“朋友”推荐,一名7旬老人欲花60万元帮陌生人套现一套“高价值房产”,在转账时被银行拦截劝阻,老人误认为被人断了“财路”并报警。后经警方与律师共同解读此类“房产抵押”的套路,当场揭开了骗局,不但帮助老人保住了钱袋子,还避免蒙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3月初,家住静安区的陈阿姨在临汾地区的一家银行办理个人转账时,被告知疑似遭遇了诈骗,于是报警求助。
据老人刚开始的表述,这笔60万元的转账是打入其儿子的个人账户,但经现场核实,该账户为陌生人的个人账户,账户本身存疑,此外,老人自称这笔钱可以买到一栋价值80余万元的房产,但实际情况是老人只是经网上认识的“朋友”介绍,花60万元从陌生人手中拿到了该房屋的房产证复印件,而对方美其名曰“急用钱要套现60万,将房子抵押给她”,民警注意到对方自行拟定的所谓“抵押合同”中,还标明“在还款之日无力偿还债务,将该套房屋过户给乙方(老人)。”等多处明显不符合正常民间借贷的条款。
重重诱惑下,老人还自认为是“捡了便宜、包赚不赔”的买卖,在现场呵斥银行和民警不要“断其财路”。
随着调查深入,民警发现老人与房屋产权人之间的借贷关系也存在多处法律漏洞,为更好的释法说理,静安公安分局临汾路派出所邀请了辖区法律援助中心的胡荣律师到场协助展开劝阻。
在临汾路派出所“三所联动”调解室内,民警会同律师共同对老人手头的房产证复印件以及尚未签署的抵押合同进行解读。经警方和律师的分析调解,陈阿姨打消了“捡漏”念头,在感谢民警和律师之余,她还主动提供了案件相关线索。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