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日。
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地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那么,在我国古代,是否也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应举措呢?
最早的“环卫工人”
相传,早在夏大禹时期,就有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用现代思想解释,就是实行“山禁”和“休渔”以保护生态平衡。
西周时期,周文王攻打崇国时,出台了“伐崇令”,禁止军队砍伐崇国的树木,也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
春秋时期,相关法令更是严苛。据传秦国的《田律》就规定了禁止夏季燃烧草木灰,算是最早对大气采取的保护措施。
到了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提出“环保治国”理念;《韩非子·内储说》上也记载了乱扔垃圾甚至会受到断手的惩罚。秦汉时代对环境达生更加重要,根据目前地下发掘发现,当时已有多种下水道已没施。汉代的城汀已没有“都厕”即公厕。为了洒扫街道,还发明了洒水车,制定了清洁街道的卫生措施,这对搞好城市卫生,是有重大意义的。北魏下令埋葬露尸,也是搞好环境卫生的积极措施。隋唐时代曾设置“厉人坊”,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宋代对于搞好环境卫生方面更有进一步的具体措施。如《梦粱录》中提到当时身洲佑安杭洲,每日有“扫街盘垃圾者”,并详细记载了当时清除垃圾的情况。如“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街道汀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间处。”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某些城市,已经把清扫街道、搬运垃圾和疏通沟渠等卫生工作固定下来。
城市垃圾处理站
汉朝的时候,百姓已经开始自费出钱,聘请清洁工人打扫城市卫生了。“十常侍”之一的毕岚,还发明出了最早的洒水车——“翻车”。
《后汉书》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宋朝,出现了类似于现代“环保局”的部门——街道司。
街道司的工人工作划分更加细致,有负责清扫街道垃圾的、有负责处理排水系统的,正是在他们齐心协力下才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街道的干净和整洁。
宋朝的污水排放系统已经较为成熟,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京师沟渠极深广。”
为了不受垃圾的侵扰,从汉朝开始,古人就有将城市里的垃圾定点堆放的习惯。他们会在郊区设置一个大型垃圾场,然后由环卫工人定期将不同类型的生活垃圾带过来集中进行处理。
处理垃圾,在古代还是一项非常冷门的赚钱方法,唐代的裴明礼就是以收集垃圾起家,成为了身家百万的富豪。
本来,古人对于垃圾,都是直接焚烧,或者挖坑填埋处理,裴明礼却从中看出了财路。裴明礼四处购买别人不要的垃圾,他再从中挑选出还有再利用价值的垃圾转手卖给别人,比如收来的粪便他会卖给别人做肥料、烂木头卖去做柴火、泔水卖给养猪场做饲料……
裴明礼将垃圾变废为宝的能力、想法,着实令人叹服,以至于唐代史书《御史台记》都评价他:营生之妙,触类多奇,不可胜数。
延伸阅读
古代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也曾让当时的统治者受到困扰。这里讲两个小故事。
隋文帝因垃圾污染被迫迁都
隋文帝杨坚开国初年,原本将都城定在了汉长安城。然而在历经了几百年的过量污水排放以及垃圾堆置填埋过多的问题后,长安城的排水系统早已被生活垃圾堵塞,受到污染的河水味道过咸,还有臭气,难以饮用,直接导致整个长安城都不适宜居住。
那时候不像现代有污水处理器,当时人们的生活污水也是任凭其顺着排污渠流入河中,久而久之,生活污水竟连河流都给污染了。据《隋书》:且汉营此城,将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下之心,为迁徙之计。
加之汉长安城略显狭小,隋文帝没有办法,只好在汉长安城东南方的龙首塬南面新建了一座都城,并取名为“大兴”,后来唐朝一统天下后依然把大兴称为长安。
清朝城市脏乱差影响国家形象
清朝乾隆时期,英国外交使团正在马戛尔尼勋爵的带领下访问清朝。马戛尔尼勋爵在华期间,对于清王朝的卫生状况相当不满:比如一些大臣在房间中随意吐痰;有的毫无顾忌地当众抓虱子,还吃了下去;房间里面也没有抽水马桶(16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抽水马桶);江边污水浑浊,平民饮水也只是放一些杀不死细菌的明矾进行简单的净化等等。总之就是十分糟糕。
1874年曾根俊虎到访中国后有两种记录:《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和《清国漫游志》。他在著作中有明确记载当时清朝城市脏乱差的程度,他说:城市里随处都是一堆堆的生活垃圾,人们还随意在大街上大小便,行走在街道上,经常是臭气冲鼻。城市地基很低,也没有好的排水系统,一旦下雨,街上的积水能淹到腰部等等。由于污水问题严重,引发的疾病导致生病的人难以计数等等。
这两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其他国家对于清朝“强大,文明,富庶”的固有印象,也就是说当时其他国家开始觉得清朝似乎并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文明。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一个城市的脸面,就看它的干净、整洁程度。
无疑,在这方面,清朝做得有点差强人意。(戚风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