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宪法实施与宪法教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西南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宪法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宪法实施研究中心协办。与会专家就推进宪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展开研讨。
宪法学教育教学改革重要且紧迫
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宪法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李树忠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不仅涵盖了课堂教学和战略教学,还扩展到知识谱系建构和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宪法学教育教学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他强调了宪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要共同推进宪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建构我国宪法文本下的案例分析框架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翔教授从宪法评注的编写和宪法案例的研习两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法律评注是一种注释传统,评注涵括法条相关的所有学说、判例以及争论,进而需要介绍各家观点、归纳通说,形成实务与学术互动的文本平台。法律评注的编写,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该法学学科的成熟度。
另一方面,他以交警查手机案例为引入,回顾了我国宪法案例教材的编写、年度宪法事例的评选、宪法案例研习教学的开展、鉴定式案例教学的引入过程,介绍了多所高校在公法案例教学方面的活动,总结了当下宪法案例研习的共识,分析了此种案例研习对于我国推进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工作的实践意义。最后还介绍了基本权利三阶层分析框架。他认为,比较法资源引入的最终目标指向中国实践,要建构中国宪法文本下的学理框架、知识体系和案例分析框架,建构基于中国宪法条文展开释义和案例分析的能力,为宪法实施提供学术支撑。
宪法案例分析教学可完善宪法教义学
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谢立斌教授认为,通过宪法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学习对案例中的一个具体争议进行思考,按照一定的框架,有逻辑地得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结论。案例分析教学着眼于对特定对象是否合宪展开分析,就能避免宪法教学流于宏大叙事,能提高宪法教学趣味性,还可以完善宪法教义学,弘扬在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之间取得平衡的宪法精神,有助于厘清权利和权力的边界。案例分析应当融入现有的宪法课程中,无需单独开一门新课。
此外,他建议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借鉴现实生活经历、改编国外宪法判例的方式,来自行设计教学案例。(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