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孙钰程
本报讯“您好,请扫码点餐!”如今,手机扫码点餐已经成了各大餐馆里的“标配”,然而,部分商家在引导顾客扫码消费时,却强制要求消费者提供姓名、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或者开通访问位置信息权限,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督促相关管理部门整治餐饮行业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规范扫码消费“边界”。
去年8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向徐汇区检察院反映,徐汇区内某餐饮商户存在强制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进行扫码点餐的情况。接到线索后,检察官办案组立即前往现场进行了调查,发现该餐饮商户向消费者提供的两种扫码点餐支付途径,均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
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认定办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的个人信息类型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与现有业务功能无关的,可以被认定为“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经徐汇区检察院牵头3家区域内行政机关以及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专家论证,该餐饮商户在提供点餐支付过程中,强制消费者授权获取的姓名、证件号码、手机号码、位置信息和手机版本信息,均不属于消费支付行为中相关且必要的信息。据此,去年9月,徐汇区检察院向相关管理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规范该餐饮商户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并进一步排查、整治辖区内其他商户和网络应用程序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况,强化安全教育,确保经营主体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相关管理部门接到检察建议后,第一时间要求涉案餐饮商户与电子商务智能支付平台进行整改,并建立了联合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对辖区内多个商圈开展了餐饮行业专项执法行动。与此同时,徐汇区检察院会同区委网信办、区市监局、区消保委、区商务委,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和相关专家,研商制定了《餐饮行业扫码点餐常见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自查清单》,向辖区内餐饮商户投放,并推动大型餐饮零售平台开展自查自纠。
近日,徐汇区检察院会同相关管理部门对涉案餐饮商户进行了整改“回头看”。目前,顾客无需提供个人相关信息,直接扫码即可完成点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