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家发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预料死亡。据统计,病人需要急救的情况,95%发生在医院以外。针对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在心跳停止的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超过这一黄金救援时间,每延迟1分钟,抢救的概率会下降7%至10%。如果等救护车赶到再进行抢救,可能就会错过抢救的最佳时间。现实生活中,一些围观者也坦言,自己不是不想帮忙,而是没有相关急救知识怕帮倒忙。可见,普及急救技能,至关重要。
据了解,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急救技能已经全面普及,80%的人至少会一门以上的急救技能。在日本和法国,普及自救急救知识已纳入小学生课程。美国的急救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在2岁—6岁,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到了初中,就要接触真正的急救方法。然而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给学生们提供过真正的应急教育、救护知识教育。课堂上除了文化科目备受重视,音乐、美术都沦为“陪衬”,更别说急救知识了。而社会上,民众接受急救技能培训的机会更少。多数人都是急救知识的“睁眼瞎”,于是,遇到有人突发疾病或发生地震、火灾等关键时刻,或面对“黄金四分钟”的救援时间,大家也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生命“枯萎”。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普及急救技能刻不容缓。一方面,教育界应该把急救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从小从早抓起,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另一方面,各地红十字会及医疗机构也要积极主动作为,经常向民众开展急救技能的义务培训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掌握相关技能。此外,在车站、码头、机场及公园等一些公共场所,配备专业的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急救设备,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采用心肺复苏与AED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抢救,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总之,尽最大可能地普及急救技能,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的公众参与率,只有这样,当有人骤然倒地时,才会有更多旁观者敢于伸出援手,在“黄金四分钟”关键时刻进行科学救助,从死神手中抢回更多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