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绝不轻纵 为互联网内容生态树立鲜明导向

谚路

本文字数:758

  日前,65岁男子叶某某因在北京地铁10号线列车上扰乱乘车秩序而被行政拘留。没过多久,网上居然出现了“北京地铁大爷女儿含泪发声”等多个相关视频,为该男子“申辩喊冤”,引发广泛关注。

  经查,网民张某敏、张某勇为蹭热度,冒充叶某某,录制多个视频,对叶某某扰乱乘车秩序事实歪曲解读,严重扰乱网络秩序。目前,张某敏、张某勇因涉嫌寻衅滋事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通过技术手段冒充当事人,试图为几乎全网声讨的事件“翻案”,既模糊了事实真相,伤害了公序良俗,也搅乱了人们的朴素认知和社会公德。而这一切的目的,居然只是为了博流量、蹭热度。

  对这样的行为,相关部门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其中就着重点名“假冒热点事件当事人、亲属或者相关人员发布信息,博取网民关注”的行为。在此前的各项治理中,这种无底线的蹭热点也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这样的事件密集出现,也再次说明类似行为有很强的顽固性,总有人试图以身犯险,去博取这种带毒的流量。这也提示着相关治理应当进一步加大力度,对类似行为出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轻纵,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通过强有力的治理,为互联网的内容生态树立鲜明的导向。另外平台也应当强化巡查和信息处置。仔细想想,这些行为之所以反复滋生,就是因为有利可图,涉事者可以通过短暂聚集的流量快速变现。

  而类似事件的多发,对公众也是个提醒——对于网上动辄自称是当事人、知情者,宣称有什么内幕、猛料的消息,都应当多抱有一分警惕,别被轻易带了节奏。

  在今天的技术语境之下,网民更需要擦亮双眼,提高自身的舆论素养,甄别抵制虚假信息。人们应当明白,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空间,终究需要部门治理、平台处置、账号自律、网民参与等多方合力,每一个人都可以也应当为此贡献力量。  综合自新京报等(谚路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 A03绝不轻纵 为互联网内容生态树立鲜明导向 谚路2024-07-08 2 2024年07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