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学习非常重视,课外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于是,各种考试辅导班应运而生,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补习班自古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专利。
唐代
官办教育机构——书院
说起补习班,书院是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招牌非常响亮,学生们趋之若鹜,也产生了很多学霸。
书院最早出现在唐朝,主要以收藏图书为主,是官办的教育机构。随着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书院逐渐打破了“一家独大”的垄断模式,许多民办教育机构补充进来,也分得一杯之羹。私人创办的书院自然比不上公办的优势,但也能够满足部分学子学习的需求。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
文化补习班在唐末五代的时候非常繁荣。当时社会有了局部战乱,公办学堂没有那么多,一些术有专攻的人士看准机会,办起书院或书堂进行讲学。五代时期,陈氏书堂的规模是很大的,上课的教室有数十间,各种辅导资料用书达千卷。选拔学生的标准很宽泛,教学内容也不十分严格,往往因人而异。
北宋前期,那些无法进入国子监或地方官学深造的士人,常常聚在一起找个适合学习的地方,相互研习。白鹿洞、嵩阳、岳麓、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便是在那种背景下产生的,两宋时的书院有700所。书院大多数是地方上热爱教育和文化的人出资兴建,花费重金聘请已回乡或致仕的举人、进士,或者有名气的学者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模拟考试,以提高中榜率。
南宋
考试通关神器——黄册子
南宋“培训达人”吕祖谦,是个进士。他专门办了个学院,兼有超级补习班,出了一种类似于《三年模拟五年高考》的手册,封面是黄色的,称作“黄册子”。同时期的诗人刘黻所说的“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说的就是拥有了一本“黄册子”,就能考试通关了,看来“黄册子”完全是为了辅导学生考高分的。然而,有些宋人很鄙视“黄册子”,认为这种补习机构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吕祖谦感到很失落,某年他终于宣布不再针对科考进行考前辅导了,考生也不来了。当时,有些书院把死记硬背和考前辅导作为日常教学的重中之重,削弱了传道的功能,引起了很多争论。
在唐宋的科考中,策问一科也是学生们重点复习的对象。策问主要是由考官提出政事问题,要求学生们以史为鉴,提出对策。策问的考试范围很广,涉及政治、教育、生产、管理、地理等等,比经义准备起来难度更大。此外,一些“年度热点问题”,如当年的自然灾害、河运海运、粮食问题等,也是考生在上考场前必须摸清楚的重点,有的学生甚至会事先针对可能的考题先写好回答并背熟。
明清
八股文辅导班繁多
明清时候,众多的文化课大部分是讲怎么写好八股文。所以,课外辅导班的内容也是围绕这个内容进行的。但是,要想写好八股文也不容易。
明代出版商们曾经不惜重金,聘请已考取功名的知名才子培训考生,这些科场老手根据自己的考试经验选编了标准的八股文,集成集子,介绍写作技巧。清代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有描写南京三山街书商蔡益所的段落,只见此人好不风光,举人进士都要对他点头哈腰。他说,乙酉乡试要根据钱谦益的条陈改正文体了,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变题”,试题形式要变了。既然题型要变,那么辅导书也得变。于是,他另外请了几位考试辅导专家,按照新的试题样式,另选新篇。即将推出的这套辅导书封面将印上“风气随名手,文章中试官”的字样,这样的封面设计是借以宣传,也算作对考生的激励吧。这就是出版商蔡益所的生财路子之一。
后来,朝廷直接管理书院,连人事任免和经费发放权都收回去了,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务员考试辅导班”。
延伸阅读>>>
古代补习班也有理科
古代除了语文补习班,医学、理科补习班也有不少。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养生之道盛行,医学受到社会重视。北魏宣武帝下诏建立医馆,教授医学知识,成为我国最早的由官方设置的专科“辅导班”。
唐代,医学科目被设置在中书省下太医署中,朝廷聘请来专门的博士(教师)进行教学。
理科“辅导班”由于数量较少,所以出类拔萃,很受欢迎。如果家族中有一位专家精通理科,子孙便享有了最得天独厚的补习资源。比如,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幼年就传习家业,而他的儿子也传家学,在历算方面十分精通。名气大了,一些著名理科学者也开始收徒。
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开设的数学辅导班,报名学习者以“云集”形容,可见讲学场面蔚为大观。
民国暑期补习班兴起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课补习班出现在民国时期。1928年,教育家蔡元培为国民政府起草教育法,第一次将暑假写进了法律,而且大中小学生的暑假天数是不一样的,小学45天,中学50天,大学60天。学生年龄越小,暑假时间越短。估计蔡元培先生担心小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暑假放得长了,会把上学期学的东西忘光。
暑假里,一些家长会给孩子报文化课补习班,目的是温故知新。民国时期的暑期补习班就跟现在一样兴隆。上世纪20年代初,南京的一个暑期补习班招到1200名学生,每名学生的补习费是三块大洋。(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