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2011年,上海市五角场监狱被定位为全市唯一的出监监狱,近年来逐步向功能性出监监狱转型发展。从五角场监狱步入社会并开启人生新生活的刑满释放人员有不少,但老沈的特殊经历让他的主管民警至今记忆犹新。
“60后”的老沈因为盗窃有过七次前科,这些不光彩的经历让家人对他寒了心,母亲在他服刑期间去世,父亲为换个新环境生活卖了旧宅,父子二人几乎断了联系。眼看刑满释放的日子就要到来,老沈却没有重获自由的喜悦,时不时的走神、言不由衷的文字,都透露着他内心的迷惘与焦虑。
可能面临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情况的老沈,真的能顺利回归社会吗?
即将重获自由却为何忧心忡忡
老官司、年龄大,是老沈给人的第一印象。老沈初到监区时,主管民警王鑫晨就做好了老沈可能会“很难搞”的准备。然而,经过约一周的观察,民警发现老沈的表现和常见的“老官司”很不一样,没有油嘴滑舌和急于表现,反而带着一丝木讷和拘谨,改造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内务卫生、行为规范都没有失范之处。只不过,看似一切表现正常的老沈在听课时却会出现魂不守舍的情况,周记里也多是言不由衷的空话,民警敏锐地察觉到老沈的表里不一,“他心中一定藏着什么。”
而当民警主动与老沈个别谈话时,老沈意外地配合。原来,老沈真的有心事,而且在犹豫是否要向监狱方寻求帮助……
在谈话中,老沈表达了对自由、新生和重归家庭的强烈渴望,在他的积极配合下,结合相关档案材料,主管民警捋清了老沈几十年人生的全貌和他面临的困境。
老沈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学习不好的他在就读技校期间就开始接触不良朋友圈,并且因为周围“朋友”都普遍经济状况不错,老沈有了一点自卑感,为了弥补这种“差距”,老沈动起了歪脑筋,从最初的顺手牵羊到伙同他人盗窃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再发展至独自爬窗撬锁入室盗窃……老沈的胆子和目标越来越大,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沉重。
老沈原来的住处,周围都是知根知底的老邻居,每当有警车开到小区里,邻居们就猜测,是不是又是来抓老沈的。父母因为他,整天忧心忡忡,老沈的母亲在他服刑期间因病去世,最终也没能看到儿子洗心革面。老沈也有过短暂的太平日子,那段时间里他还结了婚,可后来他故态复萌,妻子因此和他离了婚。而在邻居们面前抬不起头的老沈父亲,不堪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决定换个新环境,于是卖了老房子搬了家。
母亲的离去,父亲、妻子的离开让老沈万分悲痛,觉得自己没有尽到作为儿子、丈夫的责任。而且,老沈大多数的青春时光都消耗在了服刑改造中,长期多次的服刑经历、与社会脱节的现实困难,使他对刑满释放后能否顺利融入社会感到深深的担忧。可能无处落户、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窘境让老沈倍感焦虑和矛盾。
几乎断了联系的父亲会接纳他吗?
对老沈来说,随着刑释日期的接近,落户、回家是最迫切的问题。其实,只要老沈的父亲愿意帮忙,这“头等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可是,老沈入狱后,他的父亲只到监狱会见过一次,此后父子两人的联系仿佛就断了。如今,老沈因为对家人感到愧疚,也耻于向父亲求助。
在大墙内,民警可以对老沈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可是如何促使老沈与父亲之间亲情关系的重新修复?民警决定通过内外联动,向相关地区司法所发送帮教邀约书,将老沈的基本情况和帮教需求告知给对方,希望对老沈开展帮教活动。
经过民警的协调沟通和地方司法所的帮助,终于有了老沈父亲的消息。老沈的父亲虽表示可以接受儿子刑释以后的安置落户,但仍心有顾虑,担心老沈会重蹈覆辙,“我年纪大了,实在扛不住那些流言蜚语了……”
如何让沈父了解到老沈已经痛改前非了呢?主管民警与老沈进行了一次深刻谈话,希望他能坦诚地面对父亲,可老沈却有些犹豫。看着老沈依然推脱和父亲接触的样子,民警告诉他:“你只有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才能真正振作起来,不要逃避与父亲接触,而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也回报父亲的接纳和包容。”
在民警的引导下,老沈终于想明白自己不能逃避,他提出了想和父亲亲情会见的申请。而在会见前,恰逢父亲节,老沈就在寄给父亲的会见单中附加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爸,我这些年总是在想如何才能弥补自己的罪行,如何才能面对你,如何才能获得你的原谅。我心里害怕,害怕面对你,害怕面对未来。现在距离释放一天天临近,我终于明白了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害怕不能让我回报您的恩情,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老沈寄出了这封信,就像把自己的心寄给了父亲,而他的真情流露会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回应吗?
会见日很快到来,在会见室等待的老沈惴惴不安,不知父亲是否会来,不知父亲看到他会是何反应……对老沈来说,等待父亲到来的每一秒都那么漫长。而当老沈终于在会见室隔着玻璃看到父亲时,泪水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当年年富力强的父亲已经成为步履蹒跚的暮年老人,青春洋溢的儿子已经成为谢顶的中年男子。父子二人不停地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老沈也向父亲表示自己已经成长和蜕变。看到老沈的变化,沈父当即表示愿意让儿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会见快要结束时,沈父还和儿子约定,释放那天会接他回家。
勤恳工作是为报答也是弥补愧疚
老沈在他50岁的那一年刑满释放了,父亲依言带他回家,两人共同生活。后来,民警通过回访得知,老沈对父亲非常孝顺,承担起了照顾父亲的责任。而父亲也很关心老沈,希望他有规律地生活,有稳定的工作。不过,因为老沈多年的犯罪经历,他们家与亲戚朋友几乎都断了往来,与现在的新邻居们也刻意保持着距离。老沈和父亲可以说是相依为命。
老沈告诉民警,以前小偷小摸就像心瘾一样难以戒断,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偷和被抓中度过,也从未上过一天班。可是现在,看着父亲年迈的模样,他不忍心老父亲再为他担心、烦心,所以反复提醒自己不能重蹈覆辙,而是要改变自己,让父亲彻底放心。
在适应了一段时间的回归生活后,老沈的就业意愿越来越强烈,他也尝试寻找工作,但并不太顺利。
得知老沈的情况后,监狱方与相关街道积极沟通起来。
据介绍,近年来,五角场监狱为帮助刑释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开展了联系社区整合资源促进就业的工作。监狱方与相关司法所、街道劳动保障所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沟通岗位、人员、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等信息;通过司法所与社区周边单位建立长期合作联系,拓展更多就业渠道,并向社区周边公益劳动岗位推荐合适的人员;监狱还与相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会福利服务连接体系,邀请相关单位开展入监教育,向存在就业认知偏差的服刑人员讲解相关就业信息,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技能来增强就业砝码,改变职业观念。
近年来,由于整合资源促进就业的不断践行,不少刑满释放对象走上了工作岗位,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建立了自信,增强了责任感。
老沈也因为这项工作而获益。不久,老沈就被推荐到当地一家医院从事杂务工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较为稳定,老沈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认真工作。用人单位也对老沈的工作表现比较满意,反映他工作勤恳,特别是对待老年病人热情周到。或许,老沈就是在用这种方式弥补那么多年来没能好好照顾父母的遗憾……
民警的话>>>
服刑人员常说一句话:“官司两头难吃。”所谓的“两头”指的正是新收期和出监期。在这两个阶段,服刑人员各自面临着重大的人生转折:锒铛入狱,要离开自己的家人亲友和熟悉的生活;弃旧从新,要再次投入已经渐显陌生的环境和社会。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都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极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既给服刑人员的改造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给监狱民警开展教育工作带来了契机。
出监教育作为整个改造过程的收官阶段,对于思想情绪波动的掌控和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通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度来探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与社区、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前期的帮教成果,因势利导,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角场监狱五监区民警王鑫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