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拜孔庙 评“先进”

古人花式过“教师节”

戚风

本文字数:2597

资料图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古往今来,尊师重教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的教师节。

  汉代出现“法定”

  教师节雏形

  真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汉代,“学校”的实体已经产生了,并且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师。

  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若是处在郡国,则称为“学”;若是处在一个县或者一个侯国里,则称为“校”。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写道:汉、晋时期,每年农历八月廿七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此外,“教师节”这天,除了祭奠孔子,还要“置休经师”“授束修”。

  古代教师节是哪天?

  在古代,教师节分很多种,就算同一年里,“教师节”也远远不止一个。

  古代的大小节日,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教师节”。在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为“节敬”。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果说“小节日”型的“非正式教师节”有点多,那么“正式教师节”就比较容易让人记住了——在很多地方,“教师节”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古代的教师节活动

  祭拜孔庙

  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农历8月27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

  唐宋时代,依旧沿袭了“祭祀孔子”的大礼。当时的祭奠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学正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祭奠规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了。

  农历八月二十七这天,朝廷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还会“升职”——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释奠礼

  释奠礼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两次。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

  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

  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隆重。

  古代教师称谓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他称谓

  另外,古时候对于老师的称谓还有师傅、师父、教授(从汉朝开始设置)、宗师、西席、讲郎等等。

  从业需要通过资格考试

  在西汉以前,教师多是推荐,并不需要从业考试。但到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教师“资格考试”——要想成为太学博士,得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有点类似今天教育部主持的考试)。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曾教过学生50名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

  隋唐时期,中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既有小学,也有大学;既有综合性学校,也有专科学校。当然,教学管理和要求也更规范更严格了,对教师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都有一套完善的考核办法。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宋代是民办学校开始兴起和繁荣的时代,私立书院流行,但朝廷对官学同样抓得很紧,要当上“公办教师”同样得考试。宋熙宁八年(公元1076年)实施的“教官试”制度,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难通过的教育主管和教师资格考试。由于考试过严,全国州、县的教师数量明显减少。

  延伸阅读>>>

  古诗词中的尊师重道

  古代文人从不吝于对老师的赞美。“诗仙”李白、“诗王”白居易、“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等人都有诗作流传,表达了对老师的敬意。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这首诗是李白去拜访道师所作。“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青牛卧在暖花中、白鹤眠于松林中,是诗人对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的颂扬。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

  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

  何用堂前更种花。

  诗中的“令公”是指裴度,“绿野堂”就是他的住宅。裴度(765年至839年)是著名的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对文士多所提掖,时人莫不敬重。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以桃李代学生,喻指裴度培养的学生众多,功绩斐然。

  《新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滋养。这首《新竹》,以竹喻人,老竹扶持新竹就像老师对学生的教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神圣与庄严。

  此外,一些本是描写自然风物的诗词也在传世过程中为国人所化用,表达对老师的诚挚敬意。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的一生就如春蚕、蜡烛一般,是奉献的一生;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润泽世间万物,而老师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了老师为国育人、坚守岗位的无私精神。(戚风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人花式过“教师节” 戚风2024-09-11 2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