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机制”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法学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新时代统筹协同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作题为《新时代统筹协同加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培养社会法治人才是推进法制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涉外法治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要相关部委、高校和法律实务部门的协同参与,面对当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培养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希望能够加强统筹力度,加强法学教育与法律实务部门的交流合作,增加产教融合数量,建设涉外法治教育的实践基地。
构建特色鲜明的西部院校法学学科体系
甘肃政法大学校长郑高健以《构建特色鲜明的西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专业体系》为题发言。他提出要发挥中西部高校的区位优势,发挥其在服务区域法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强化问题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立足实践,推动传统法学教育向数字法学教育转型,着力培养一批熟悉西北地区民族宗教状况,适应艰苦环境,愿意扎根西部的高素质基层法治人才。
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厦门大学法学院宋方青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她表示,基于当前复杂的全球化国际局势,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涉外法、国别法的人才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学术传统和文化优势,培养熟悉中国国情,能够清醒观察和审视国际局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的涉外法治人才。同时,还应着眼于实践,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教师与实务部门的双向交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新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时代发展中的法学教育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郭雳教授以《时代发展中的法学教育》为题发言。他表示,面对科技巨变,未来的法学教育面貌将会发生变化,现有的法学课程可能不足以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挑战的法律人才。高校要坚守法学教育“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根本使命,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贡献的法律人才。
科技创新背景下法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秦天宝教授作题为《科技创新背景下法学教育的路径选择》的主旨报告。他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与法学教育的关系,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法律要回应时代发展,需坚持“还原论”和“系统论”两种路径并行,跳出传统理论和框架,在传统的规范教学基础上,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设计,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
新时代法学实践教育的定位难点与突破
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熊伟教授以《新时代法学实践教育的定位难点与突破》为题发言。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融入长期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实行不同的实践教学要求。他通过分析当前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通过虚拟仿真方式增强实践教育。学校和法治部门及法治机构共同参与法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法治人才。 (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