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杨莹莹
倒卖客户信息资料还自以为发现“商机”,却走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歪路”,三男子在外网低价购入大量公民信息,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帖引流高价卖出,侵犯近5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近日,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对谢某、李某、何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案提起公诉,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倒卖客户信息资料赚差价
谢某之前的工作是电话销售,主要推销对象是那些在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上有官司败诉记录的企业。具体工作内容则是帮助已经履行义务的企业,向平台申请消除不良记录。在这个岗位干久了,谢某愈发觉得关于企业和公民信息方面倒是个“大有可为”的生财领域。
2023年11月,谢某决定辞职出去创业。他和朋友李某一起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经营消除信息查询平台中企业不良记录的业务。此外,谢某还招聘了何某加入公司。最开始,谢某采用朴素的“题海”战术获客——不停给各种公司打电话推销自己的业务,但得到的回报却少之又少。
正在谢某一筹莫展之际,他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通过外网软件可有偿提供客户信息资料。随着深入了解,他和李某等人认为倒卖客户信息是条赚钱的捷径,于是转变公司业务方向,专门倒卖客户信息资料赚取差价。三人进行了严密的内部分工:谢某、何某专门负责在外网上寻找渠道,随后将购买到的合适“料子”(公民信息资料)进行三人共享,通过低价买入抬高价格卖出的方式赚取差价。
社交平台发帖引流觅客源
为了能最大程度吸引买“料子”的客户,谢某三人分别在各大热门短视频平台或社交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发布带有“电销数据”“精准客户”等关键字的作品,主动挖掘寻找客户,以每条0.2-0.8元的售价进行售卖。
纸终究包不住火。今年5月,闵行公安在日常工作排查中发现,有人发布售卖公民个人信息内容。警方随即立案侦查,一个专门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团伙浮出水面。
在办案过程中,为准确认定犯罪事实、适用法律,承办检察官拿到案件材料后,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详细了解案件侦办情况。经过检察官的释法说理,谢某等人在证据面前,对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谢某供述:“我们使用虚拟货币从外网买来公民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具体获利则是自己谈的,客户收入也是归自己的。”根据鉴定意见,谢某三人电脑中含有公民身份证号码的公民个人信息共计近5万条,进行抽样检查核对后,确认系真实身份证姓名及号码。
此外,谢某等人的行为已经侵害到不特定公民的隐私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承办检察官结合被告人供述、交易流水等证据准确认定犯罪事实,并向公益诉讼检察部门移送涉及的民事公益诉讼线索。今年10月8日,闵行检察院对谢某等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案,提起公诉,并附带民事公益诉讼。